凤林、山门,人们永远怀念您!
导读革命先辈用宝贵的生命和青春的热血,铸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大冢,并将激励、鼓舞了青年一代不懈奋斗,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的建设者、捍卫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11月19日我们县新四军研究会数十个老同志,冒着零星小雨,登程赴当年红色根据地???平阳水头凤林村,同时在这里举行了《凤林村与抗日将士》首发式。
凤林村,当年由刘英同志主持的省第一届党代会就是在这里召开。位于浙江省南部的温州市平阳县凤卧镇凤林冠尖,正是中共浙江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所在地,而浙江省“一大”是该省省级党组织在革命战争年代召开的唯一一次代表大会。
我们踏上这红色的土地,追忆起1937年9月,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国民党和平谈判协议签订后,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进驻凤林村。9月下旬,挺进师分散在各地游击队先后来到凤林集中,不久粟裕司令员也率领部队从遂昌来到凤林与刘英会合,红军挺进师及地方武装在凤林集中完毕,召开全体指战员大会,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闽浙边临时省委还在凤林召开扩大会议,粟裕作了抗战形势报告,刘英作了三年游击战争最后八个月斗争总结和部署抗日战争新形势下的任务,并在会上为郑丹甫、黄先河、黄耕夫、林辉山、郑海啸等同志补入党仪式。期间还在凤林“六份内”大屋举办第一期军政干部训练班,后来在凤林傍山举办一期爱国青年救亡干部训练班。
当时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与红军挺进师司令部、浙南特委机关、平阳县委机关都进驻在凤林村。刘英同志善于联系群众,他住在凤林村时,曾找当地长老郑志西以及村里较有声望的郑学超、郑永淡等谈话。经常在晚饭后到农民家去访问,了解他们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情况,他们了解郑志西老人思想进步,一贯支持革命活动,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在当地很有威望。当郑志西老人七十岁时,刘英同志特地为他写了一幅“四世同堂,极尽天伦乐事,年届古稀,爱国不落后人”的祝寿对联和一块亲自设计的上面写有“礼隆杖国”四个大字的寿匾,以县长徐用名义送给他,表示祝贺。同
凤林村当时约有一百多户人家,有四个中共党支部和两个共青团支部组织,还有领导下的农民协会,妇女联谊会,农民抗日自卫队,儿童团组织。省委机关和红军部队驻在凤林村时,地下党员和共青团员以及农民抗日自卫队等积极协助部队站岗放哨,带头多种蔬菜慰劳红军,红军指战员除积极学习政治、文化和军事外,主动帮助农民种地干活和访贫问苦。他们还在凤林溪滩旁边的开阔地上搭了个戏台,晚上为群众演出话剧,当地群众称为“红军戏”。当时凤林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红军,在过新年的时候,红军战士各自请房主人一起会餐,房主人也都拿出自酿的糯米酒,招待自己的子弟兵,大家边饮边谈,亲如一家,这些拥军爱民的情景甚为感人。
红军挺进师在凤卧凤林的集中,标志着红军挺进师三年的游击战争的胜利和结束,为北上抗日做好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中共浙江省临时省委成立,是浙江省革命斗争的一个新起点,凤林村作为中国红军挺进师和闽浙边临时省委的一个集中驻地,在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历史和党的革命史上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凤林“四份内”为二层合院式木构建筑,始建于清中期,共有13间,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原状保持较完整。1935年9月,由刘英、粟裕带领的红军挺进师从浙西南转战到浙南后,浙南特委龙跃等同志在平阳开展武装斗争期间曾驻扎在郑氏四份内。他们在此生活、战斗时间较长,直到红军部队开往皖南以后还驻扎在这里。
中共浙江省一大陈列馆位于平阳县凤卧镇凤林村冠尖山半山腰,始建于2006年冬,占地面积约10亩,总投资500多万元,包括600平方米的旅游服务接待中心、300米游步道、2500平方米广场及周边绿化带、游步道等。陈列馆内配套设施完备,资料齐全,布展合理,功能多样,设有会议厅、休息厅,更有高科技幻影成像设备。周边环境优美,山青水秀。
2007年8月3日,整个村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举行了隆重的陈列馆开馆仪式。在阵阵锣鼓声和礼炮声中,陈法文、赵一德、龚吟怡等为陈列馆开馆揭牌。随后,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参观了陈列馆。
参观了中共浙江省一大陈列馆,瞻仰了先烈们的遗像、遗物等,大家彷佛回到了那段激荡的历史,在一幅幅图片和一段段文字中,追念着革命先辈的高贵品质。
当天下午,我们驱车去了山门.瞻仰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一千多级台阶,步步登高,远远望去,雨后,被薄薄的雾气萦绕着的纪念碑,显得更加庄重、肃穆。大家都被当年革命先辈为了国家民族大义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学习先辈革命精神,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新的洗礼。
革命先辈用宝贵的生命和青春的热血,铸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大冢,并将激励、鼓舞了青年一代不懈奋斗,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的建设者、捍卫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凤林、山门,红色的土地,人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