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归来情满怀
导读半日小游,尚未尽兴,山下的导游小姐已催促我们按原路返回,一边畅谈着路上的见闻,不知不脚已来到长城脚下。当我驻足登城口,仰望去时路,眼中的长城却更加雄宏、壮观、沉实。人在旅途,站在不同高度....
不到长城非好汉!从小就有个梦想,有一天我能登上长城,去名符其实地去当一回“好汉”。桥西起行之前,跟一位好友提起这档子事,他还打趣地说:“你永远也成不了好汉,充其量也就能做个豪女了。”豪女就豪女吧,即使如此也可以让俺过一把女豪杰的。
辞别桥西返乡途中,因为火车票难买,我们的站票也只能坐到北京。于是我与朋友只得在北京稍做逗留,另想计策。在这期间,我顺理成章地终于圆上了登临长城的美梦。
从车窗向外远眺,雄伟壮丽的八达岭万里长城屹立在崇山峻岭上。高速路两边的五彩缤纷的野花,依然在俏丽的吐芳争艳。在青山翠叶中掩隐,别有一番美丽的风情。路两边,崇山峻岭、逶迤远去,消湮在云雾缭绕的天际。热情好客的导游小姐一路上一边与我们亲热的交流感情,一边对我们尚且陌生的八达岭做着绘声绘色的描述:
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今天我们将要去游览的八达岭长城。这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眼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明长城之一。这里是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想当年,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等等,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聆听着这些生动有趣的历史典故,重温着一段段珍贵的记忆。当名胜故迹与这些历史上非凡的人物连在了一起的时候,我们越发增添了登临长城的兴致。
站在登城台上,向北望去,长城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将几个孤僻、自傲的山头捆绑在一条细长的绳索上。远空蓝天白云,崇山峻岭。城墙基座和两边的城墙,一律有青砖构建,在风雨霜雪的侵袭中,青砖已经褪色,变得枯硬苍灰。在两边的扶手墙、城垛上,刻满来自五湖四海的签名,张牙舞爪,像是要在坚硬的青砖上留下自己的一笔,以志来此一游。轻车熟路的导游小姐很快将门票递到了我们手中。为缩短时间,我们准备先过把索道飞行长城的瘾。迂回曲折中我们通过了索道入口。乘坐上索道缆车,飞向了八达岭长城的“好汉坡”,索道上我们远远地望见了八达岭长城最高的北8楼烽火台。乘索道飞行了1600米,再经历一段艰苦的行进,我们终于登上了八达岭长城。
极目远眺,山峦起伏,雄伟遒劲,尽收眼底。脚下的长城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如一条不见首尾的巨龙在绵绵的山岭上翻滚蠕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令人叹止。
城上有砖砌女墙和垛口,每隔半里至一里,设有敌楼、烽火台。向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往下面看是有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缎怕谳瓮城。在瓮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四面拒敌。倘若敌人攻破关门涌入城内,将受到四面守城将围歼,敌人如落瓮中。瓮城是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八达岭的瓮城也不例外。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据游人说,瓮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馆”,是供皇帝路过驻跸或官员停留住宿的。瓮城西门楣题额“北门锁钥”。城门洞上,古时安装有巨大的双扇木门,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锁闩。据说,在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平安无事时,大门敞开,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战时城门紧闭,严实坚固;一旦发出反击号令,城门洞又是千军万马发起冲锋的出口。
瓮城的东门楣题额为“居庸外填”。站在城上向下看,我们可以看到来往不断的车辆和从门洞穿过的游人。这里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关口,而且也是交通要道。从这里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庆,西北往宣化、张家口,“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八达岭也因此得名。
从关城城台到南峰的最高处南4楼,南3楼至南4楼之间,山脊狭窄,山势陡峭,长城逶迤400多米。城顶最险处,坡度约为70度,几乎是直上直下。南1楼和南2楼,都没有修复二层,从南3楼遗存的柱础看,原来也有铺房。
到达北二楼前,需要攀过一段很深的台阶。我几乎是手脚并用了,台阶的高度大约在35公分左右,大约有100级吧。同行朋友个个累得气喘吁吁,居然忘了看看身后的风景。过了北二楼,到北三楼的时候,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回首看去,发现脚底下的长城居然那样的丰盈,不露声色的将我们包纳在它狭长的怀里。风从城垛口吹入,竟然有丝丝的凉意。北8楼是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楼,原来还可登上敌楼观山望景,但目前为了保护文物封了楼门。
南峰长城以南4楼地势最高。登楼眺望,长城自西南向东北蜿蜓于山脊之上,宛如苍龙,宏伟壮观。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时咏的诗:“千峰叠翠拥居庸,山北山南处处峰。锁钥北门天设险,半哉峻岭走长龙。”从南4楼到南7楼,高度逐渐下降。南5楼与南6楼之间在长城的内侧距城墙30米的山脊上,耸立着一座白色的小亭,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贵州省修复长城纪念碑亭”。南6楼是一座铺房,铺房建在上层的顶上,面阔三间,硬山顶,红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珑。这大概是当年“千总”的指挥所。
极目远望脚下的长城,任思绪的野马纵横驰骋,我隐望见了那连天的烽火,那弥漫的硝烟。目睹着这建造于山梁断谷上悬崖峭壁上的万里长城,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云雾在山腰间缭绕,远黛在长城外起伏。稀疏的青草遮盖住长城两边杂黄色的土皮,一些低矮的绿色植被,缠络着,交错着,氤氲成远处的一抹诗情画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穿过一个烽火台,再回望甩在身后的崇山峻岭,则别有一番风致;眼中的长城也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情,低压的云、徐徐的清风、连绵的山峦、苍松翠柏、丝带般飘逸的公路错综交织在一起,铺展成了一幅如诗的画卷。
拾阶而下,虽少了爬城时的大汗淋漓,却多了几分战战兢时的提心吊胆。爬上又爬下,多了一份观光的阅历,也多了一份人生的体验。人生之路,不也正是在万里长城上攀越?你瞧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人生路,有鲜花铺满的阳光大道,也有险滩泥泞和沼泽。立马附庸风雅起,众山俯首豪情生。放眼山峦起伏,一派雄沉遒劲的北方山势,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而险峻。远处的山川河流公路近处的树木花草砖墙,一切那么真实那么自然跃入眼底。
半日小游,尚未尽兴,山下的导游小姐已催促我们按原路返回,一边畅谈着路上的见闻,不知不脚已来到长城脚下。当我驻足登城口,仰望去时路,眼中的长城却更加雄宏、壮观、沉实。人在旅途,站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去观望沿途的风景,充其量不过是漫不经心的一瞥。也许,只有站在最低部,回望我们攀登过的路,我们才能够将昨天走过的那段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此想来,人生在世,我们真的也需要脚踏实地,平和心态,放低姿态,慢慢地将心绪归于平静,把“豪女”的情怀留在了长城脚下,怀揣着一份沉静而自失的心境一步步走好着脚下向前延伸着的路……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