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闲话“人情”

闲话“人情”

2013-10-24 02:50 作者:人生如风 阅读量:41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除了办的一类人之外,也还有一些坚持自己的为人原则,决不办事收“人情”的人。不管什么事情发生,就是不办,不扰人家,所作所为硬是透出一股凛凛之气来。

<<辞海>>里的“人情”一词,是指农村婚丧喜庆时互相所送的礼物。如今该解释似乎已不够确切了,因为在“人情”往来中,送礼物的现象日渐变化,多见的是金钱来往了。

中国的“人情”,大概是古已有之。偶读《史记》,在“萧相国世家”卷中记载,汉高祖?刘邦为布衣时,萧何数以吏事护汉高祖时,萧何为沛主吏掾,当属当真的机关干部之类。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比别人多送了两成。后高祖称帝,大赏群臣,除正常论功赏封外,“乃益封萧何二千户,以帝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奉钱二也”。细究之,就是汉高祖到咸阳服繇徭役,众人所送奉钱,大致也就是今日之所谓“人情”吧。而萧何因比他人多送了点,于是汉高祖投桃报李,多封了萧何二千户以报答,亦可叫作“人情”往来,厚薄分明了。刘邦其人,做事多无赖,但在人情问题上却从来不含糊。

从古到今,“人情”往来发生了急剧变化。进入了新时代,这种“人情”行情见涨,花样翻新,送礼的项目大增,不光婚丧嫁娶,如今参军、上学、乔迁、生子、住院;从满月到周岁,但凡人生逢十的整生日,都是办事收“人情”的由头。前不久有报载,说某地一村民因长期只送未进,为收回送出去的“人情”,竟想出了为自家老母猪下崽而“办喜事”的理由,大办宴请,给人们留下前无古人后无人举的笑话,其“人情”之甚之苦,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人情大似债,顶着锅子卖”,这“人情”在某些方面还真比债厉害。“人情一到,就把钱要”。因其收钱立竿见影,且办事颇有利图,故也便成了一些人变相敛财、借以致富的方法。于是,从办事收人情便也就看出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为人处世。有的人把钱看得重,故乐于办喜事,但凡有喜事就办就收,没事还要找个由头操办一下。家里五年搬了三次,便也收他三回乔迁贺礼;儿子女儿结婚,从婚事到小孩子满月再到周岁,一个也不肯落下,一年要办他三四次;这厢儿子才过了十岁,那边夫人又到了四十岁,容不得人稍歇口气。像这种人,那意思不言而喻,根本不要你多想就能知道他要钱的目的。前些日子还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子在A城市里工作,突然接到通知说要调到B城市里去工作,他想来想去什么事都没有苟留的,唯独一件事就是在A城市里工作时送礼送掉了好几千块钱,他想这一去好几百里路,到时还有谁记得他?想来想去华不来,为要回这笔人情款,他马上去找了一个临时女朋友,推迟了一个月去上班,然后发请柬,到一家酒店办了十几桌酒席……此举人情讨债的行为的确让人感到拍腹大笑。

不过,如果你实在不想去,对此也还有转寰的余地:那就是装聋作哑,佯为不知,待事情一过也就一了百了。当然,那办喜事收“人情”者如果是你的上司可就另当别论了。所以此类人尚还可处,比起打起脸来要钱、伸出手来“讨债”、把意思写在脸上的主儿来,又稍稍逊了一筹。这类主儿,他可不管和你交情深浅,平素有无人情往来,只要他有事儿了,立马一封请柬送到,言词中透着无限的恭敬与真诚:诚邀您前往赴宴。不过,谅你是不会空手而去的——这年头谁会那么不识趣,去白蹭人家的饭吃呢?所以这请柬,简直就是一封催钱讨债的帖子!于是,收帖人也就只好备上礼金,送上钞票,去吃上一顿“议价饭”。虽然满腹不受用,但还要装出一幅笑脸,挤出些“恭贺、同喜”,一类的话语来。至于“送”“人情”者满肚子的“腹诽”或者不屑,那就不是办事者所管的了。

除了办的一类人之外,也还有一些坚持自己的为人原则,决不办事收“人情”的人。不管什么事情发生,就是不办,不扰人家,所作所为硬是透出一股凛凛之气来。不过,这类人坚持下来也殊为不易——总出不进,谁能有这么好的心理与如此高尚的境界呢?

想想活在世上,还真不易,光这“人情”也就够咱们这类平常人家想一阵子心思的了。但再一细想,要真是一个“人情”也没有,那活得也难免少些滋味、缺点乐趣了。不管怎样,我总盼着什么时候这“人情”也能回归它的本来面目,以情为重,以钱为轻,真正变成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增进友情的“润滑剂”。

相关文章关键词

《闲话“人情”》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