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你会做好事吗

你会做好事吗

2013-10-25 10:54 作者:福建大田叶玉珍 阅读量:39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更有市民表示忧虑,如此的社会风气,可能对下一代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汤女士是一名小学老师,她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老人摔倒了怎么办?我教学生去千万别上前搀扶,一定要报警。”

你会做好事吗?遇到老人小孩摔倒你会扶他起来吗?这要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谁都会做出肯定的回答,并付诸行动,也会得到“丰厚”的回报——“雷锋”,品德高尚。相反,你若“见死不救”,会立刻引起“公愤”,让你无地自容。斗转星移,进入文明的新世纪后,却发生了“逆转”。

1.2006年11月20日,南京青年彭宇在公共汽车站扶起跌倒的徐老太,并送她去医院检查。不想,徐老太及家人得知她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他承担医疗费。被拒绝后,徐老太向法院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余元。法院一审判彭宇赔偿45876元,10日内给付。彭宇不服,上诉。最终,双方和解。

2.2006年11月的一天,山东平阴县村民丁某骑自行车沿220国道行驶,遇王某骑摩托车从后面驶来。王某说,当他骑车超越丁某大约5米时,从后视镜中发现丁某摔倒,急忙返回,并拨打了120。哪知,后来丁某将他告到法院,说是他的摩托车将自己挂伤,要求赔偿。由于证据不足,法院驳回了丁某的诉讼请求。

3.2007年2月22日上午,南京一位75岁的老汉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然而,就在老汉爬不起来之际,跟在身后的乘客却只是看着。老汉顿时明白了什么意思,高喊“是我自己跌的”,大家这才上前施救。

4.2007年11月,一位七旬老太太摔倒在秦虹小区苏果超市对面的人行道上,尽管马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从她身边走过,可是前后五六分钟时间,始终没有一个人向老太太伸出援助之手。直到老太太的侄女赶到,找来三个熟人,老太太这才被扶回了家。

5.2008年2月16日,一位九旬老人瘫倒在解放南路人行道上。然而,20分钟内,过往行人无一敢上前搀扶,一位热心市民最后喊来七八名路人作“见证”后,才敢打电话报警。

6.2009年5月20日,南京理工大学学生扶起一名被自行车撞倒在地的妇女后,却被对方反咬一口要求索赔。

7.2009.11.14,万州区分水中学初二学生万鑫,赶场途中扶起1名摔倒的老太。不料,老人及其子女竟说他是肇事者,2010年3月11日,老人将万鑫告到万州区人民法院,要求其父母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共计30483.5元。因为证据不足,法院一审驳回老人的诉讼请求,老人及其子女上诉到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这天,老人主动要求撤诉。虽然赢了官司,事隔1年,做好事的万鑫并未从阴影中走出来。一向老实的他变得比过去更加沉闷,成绩一落千丈。

8.2010年11月15日下午,河北邯郸市一位七旬老人摔倒在联纺路上,在长达半个小时里行人们视而不见。途经此处的出租车司机王铁军将老人救起后,老人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放心吧,我不会讹人!”

这些做好事的,有的“好事做到底”,“被垫”了医药费,付了误工费交通费,甚至伤残补助金,有的在“电子眼”、证人的“证明”下,才被判“无罪”得以“平反昭雪”,但都“心有余悸”。

媒体反复报道被“反咬一口”的事例,面对“我是自己摔倒的”、“我不会讹人”的苦苦哀求无动于衷,让人无法“该出手时就出手”。就是专家的“支招”也显得惨白。

专家建议:

为了避免好事做完当被告,市民在救人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有旁人在场的时候,最好叫上一两个帮手,一起去帮助别人。也可大喊一声“有人摔倒(受伤)了”,提醒别人注意。

第一时间报警,等待救援,及时形成证据。

专家建议固然是好的,问题是许多“事故”都是突发的紧急的,有时是单对单的,叫谁帮忙,喊给谁听。是不是在有“证人”的情况下才可救人,在有监控的情况下才可救人。做好事还得背上找“证据链”的包袱,这就自然而然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饱撑着”的思想,甚至有人“善意”提醒:“别去扶他,当心赖上你,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某网就此现象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看上去似乎存在矛盾。面对老人摔倒是否应该管这个问题,63%的网友认为“应该”。可是,假如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仅有7%的网友表示会出手相助。63%的“应该”和7%的“会”,显然有一股力量阻止了市民将想法变成行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市民给出三种解释,5%的市民认为是不爱管闲事,15%的市民则认为是缺乏见义勇为的勇气。80%的投票者给出的答案令人无奈——不敢帮,怕惹麻烦。

有记者为此采访了多位市民。多数人表示,应不应该管,是道德角度的考虑。是不是出手相助,是现实情况的考虑。万一遇上一个不讲道理的老人,好心不仅得不到好报,还会惹上麻烦。

更有市民表示忧虑,如此的社会风气,可能对下一代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汤女士是一名小学老师,她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老人摔倒了怎么办?我教学生去千万别上前搀扶,一定要报警。”汤女士苦思冥想补充了一点理由,“我告诉学生,万一老人摔骨折了,贸然扶起来可能会让伤情加剧,不能帮倒忙。”她苦笑着告诉记者,这是个折中的办法,一方面她不希望孩子惹麻烦,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孩子做好事的积极性受挫折。

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可种种“教训”又不得不让人“三思而后行”,现在社会风气到底怎么了?你会做好事吗?

相关文章关键词

《你会做好事吗》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