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不能让学术来屈就观众的需求

不能让学术来屈就观众的需求

2013-10-26 02:47 作者:空中飞 阅读量:37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不能仅只从列传讲到世家、从正史讲到野史、从庄周讲到老聃、从孟轲讲到孔子、从汉书讲到史记、从说文讲到论语……讲得古代历史言之凿凿,不可置疑。

·时评报道:《百家讲坛》看得多了,从最早有新颖之感的每集必看,发展到有时间就看,以至到了今天感觉到可看可不看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所讲的是为迎合听众口味并加进了自己的诠释,换言之,他们所讲的已经不是历史的“原生态”了。历史是后人写的,如果再加上后人的理解,就会离原生态越来越远。有些老百姓不可能都会去看档案,所以就需要一些文化人来解读历史,但他们解读过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就没人能说得清了,尤其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一般大众,更不知道谁说的是真的。比如说易中天讲曹操和成君忆讲的曹操就不一样。哪一个与真实的曹操贴得更近,那只有靠听众去感受。

刚创办的《百家讲坛》是想办一个“开放式的大学”,把各路专家、学者从教室里搬到电视上来,以弥补许多观众无缘进入大学的遗憾,但有很多观众并不买账,原因是听不懂那些过于专业的东西。从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主持制作的《清十二帝疑案》起有了较大的变化。最开始节目对观众的定位是高端人群,后来逐步改在了初中文化水平。制片人万卫说:“初中文化水平不是指为初中毕业的知识层次的人服务,实际上,只要你跨出你所学习的学科,在其他学科你就是初中水平,比如你是学物理的,历史对你来讲就是初中水平。我们的节目就是要让所有这些跨学科的人都能听得懂。”调整后的《百家讲坛》也确实火了一阵子。《百家讲坛》的火,看似出人意料,实在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当众多的宫廷戏、古装戏乱人耳目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是通过学者的视野去了解真正的历史,娱乐迷离之后,人们会自然产生知性的需要,如同吃多了油腻杂乱的东西,想喝点清汤一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观念的转变,把节目定位为“让专家为大众服务”。定位转变了,收视率就上来了。借助央视“百家讲坛”,一批学者成了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讲稿——《品三国(上)》首印55万册售罄,接下来轮到了于丹。他们的“粉丝团”,如“乙醚”(易中天的粉丝)、“鱼丸”(于丹的粉丝)、“年糕”(阎崇年的粉丝)、“海飞丝”(纪连海的粉丝)也不断涌现。

于丹在京首次签售《于丹<论语>心得》的那天,据煤体报道当天天气阴郁寒冷,但是排队等候的读者还是里三层外三层。在没有外力的强迫下,这么多读者愿意在猎猎寒风里排队苦候易中天、于丹,是因为他们拨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某根弦。阎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系列,随后也创下高收视率。

不过最近阎崇年挨打,于丹受威胁,收视率在过去的两个月已经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前十名,多事的百家讲坛,如今也显出了一股颓势,有人甚至认为这个曾经风光火爆的栏目已经进入死亡倒计时(南都周刊)。

学术门槛的降低虽然成就了“百家讲坛”,却也导致了这一节目频遭诟病。有一部分人认为百家讲坛成了故事会。就是学术层面上的弱化了,感情化、短平快的东西多了,人们就会习惯于拒绝宏观深刻的东西。让人听来感觉是在调侃历史,缺乏对待厚重历史应有的严肃。在论坛上先是刘心武“红楼秦学”遭到诸多人的“学术围攻”,继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员李治亭等人也对易中天《品三国》提出了“时尚历史”的批评。走红的于丹旋即也被贬为“文化奶妈”。

我们到处都在讲科学发展观,最应该讲科学发展观的,是央视百家学术讲坛,央视为什么要办这样的高端学术讲坛,讲些什么,如何讲,受众是哪些群体,中外历史的内容如何配置,古代与当代的内容占怎样的比例,它的预期收视率是多少,这些都应该通过社会调查公司进行充分的调研,央视是国家电视台,它有着传播科学知识、人文精神的神圣使命,所以原则上学术论坛不是一档追求收视率的节目,而是一档传播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节目。

我认为百家讲坛应该是多元社会中的一种声音,有拓宽民众知识的一方面,但出版界和媒体不能因为要让学术走近大众,就有意去迎合,百姓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不能打着传播学术的旗号而歪曲经典,对传统经典的解读不可以随心所欲。有专家学者就发出质疑:《百家讲坛》究竟是在制造“学术明星”还是“娱乐明星”?《百家讲坛》是否是一档打着文化旗号的娱乐节目?

央视其实这几年所做的,可以叫百家讲坛探索版,你看既有历史故事说书的,又有心灵鸡汤制作的,还有将经典名著做成悬案索引侦探的,最终火了的,是学术名人,讲坛版的书卖得很好,讲坛里的人讲课费可以与歌星影星比肩,百家讲坛的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鸡窝却日益冷落,破败。

应该是引领大众而不是迎合大众,不能让学术来屈就观众的需求。

我们比较一下凤凰电视台的“凤凰大讲堂”还有它的“文化大视野”,他们似乎没有火过,但他们也谈不上会萧条下去,要说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要说普及学术知识关注社会问题,他们都做到了,做得有品有味,儒雅而兼具大家风范。他们不媚世,不哗众而取收视率,我们看到了学术与学者的庄重与应得的尊严,我们还没听说哪一位学者因为讲凤凰大讲坛而挨打,也没有因为在文化大视野里出现,而被人扇耳光的。而中国民间社会的大讲堂也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广东有岭南大讲堂、浙江有人文大讲堂,福建、海南、河北等省会城市都开辟了公益性、学术性的大讲堂,面向社会普及人文知识与科学理念,甚至在北京与广州的酒吧、书店里,都有纯公益性的学术讲坛、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成为各类学术讲坛的常客。据我所知,每一家大型公众论坛每年花费都在百万元以上,一些经费由地方财政支持,而一些经费则由企业赞助,既然各地都可以为民间社会学术耗资巨大,央视有什么理由只顾追求利益,而漠视学术论坛对公众的价值意义呢。

不能仅只从列传讲到世家、从正史讲到野史、从庄周讲到老聃、从孟轲讲到孔子、从汉书讲到史记、从说文讲到论语……讲得古代历史言之凿凿,不可置疑。可为什么就是不讲现代的人间烟火,不讲老百姓的事儿。不讲当代的陶者或卖炭翁,不讲眼皮子底下的贪官和污吏呢?这些教授们从你们的身上看不到一丁丁点儿——秦淮八艳的骨气、东林党人的影子、鲁仲连的倜傥、齐太史的遗绪?其实你们在百家讲坛就是要对历史揭示真相,对现实直面问题。

央视办的《百家讲坛》,是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一个好栏目。但现在采用急功近利的运作方式。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商业化操作。先是凭作者出的书选主讲人,后来就发展到为了提高收视率选人。比如说聊斋的主讲,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庸俗段子。所以说,能上百家讲坛的都是学者,但却是良莠不齐。

我认为央视更应该为国家学术论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种贡献不是收视率与广告位,也不是生产出多少学术超男与超女,而是使我们这个时代获得知性与理性,获得人文精神的普及与弘扬。历史与学术追求的,不是趣味,不是轰动效应,而是真知,并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做历史时,应该致力于追求历史的真相,使人们看到历史与文化的源流,做现实时,应该致力于使整个社会看到我们的现实处境与社会前景,并意识到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对公民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生活的时代有一个基本认知,并达成价值共识。(空中飞、祚来)

(2008-11-2800:37:00)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不能让学术来屈就观众的需求》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