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黔中茶叶
导读在黔中大地,茶叶不仅是名词,也是形容词、动词、代词等,其词性使用的频率,曾经在四者之间都不相上下。作为名词的使用,不用解释,人人都明白。作为形容词、动词和代词的使用,在此得多说两句。茶叶一词内涵与外延的扩大,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黔中安顺,曾风行全国,甚至传到海外。如今,安顺茶叶,其词使用的意味又回归了本来。
在黔中大地,茶叶不仅是名词,也是形容词、动词、代词等,其词性使用的频率,曾经在四者之间都不相上下。作为名词的使用,不用解释,人人都明白。作为形容词、动词和代词的使用,在此得多说两句。茶叶一词内涵与外延的扩大,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黔中安顺,曾风行全国,甚至传到海外。如今,安顺茶叶,其词使用的意味又回归了本来。
原来,改革开放初期,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下,安顺茶叶,种植面积很少,而且大都是历史遗留在荒山野外,与灌木、刺蓬为伴的,很少有人管理的古茶。特别是在普定县的化处镇,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地埂茶的“朵贝贡茶”,之所以成为千年古茶,老树新芽,与生长之地的车季分明、云遮雾绕、霞光辉映的气候与光照相宜的特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这些茶树,由于其根系发达,在地埂边上,紧紧地抱着厚实的土地,让它怀抱的土地一年又一年,水土得到永久的保持。并且它自身有着强大的自我免疫体系,从来不会害病,虫害难侵。可以说,像这样的地埂古茶,在化处镇张家村、播改村与朵贝村片区,这些古茶树,围绕的一块又一块的山地,根连着根,枝桠相接、绿叶相映,其景如画,其意诗情,让骚人墨客驻足留连,不忍归去。这些古茶树,只要你不去伤害它们,严寒酷暑、狂风暴雨,它们都无所畏惧。遇百年大旱,深扎大地的根,依然让它们绿意坦然;遇洪涝灾害,喀斯特岩溶地貌的消水坑洞让它们永无后患;千万年来,黔中大地稳定的地质结构,让它们没有毁灭的忧虑。这样古茶树,要求于人的,微乎其微。而给予人的,不仅是新鲜的空气,怡人的诗意,还有天然的浓浓的茶香美味。古茶之叶,叶片厚实,咀嚼涩中带甘、满口生津。而且,走遍大江南北,到现在为止,已成为世上稀有的、罕见的真正古茶树了。
生长在张家村贡茶山上一株古茶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张明生、贵州省茶科所茶业专家陈纪明、张其生、孙继海、安顺茶协杨玉斌等前往考证,认为是目前全国小叶茶树品种中最古老、最大、保护得最好的古茶树,堪称“贡茶之祖”(明时贡茶)。
化处镇的古茶树群,目前已发现300余株。考古专家推测,北宋时期古茶树有两株;元朝古茶树约有20株;明朝古茶树约60株);清朝古茶树约为240株。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黔中大地,拥有古茶树、古茶园的农场、农民,每年春天,他们采茶、制茶,都是按照传统的工艺手工操作。这样的茶,品相高贵,泡出来的茶,色清、味浓,饮之消食化气,清心怡人。新中国开国总理曾在亲品后赞之曰:“色清味甘,芳香浓郁”。
由于以朵贝贡茶为代表的安顺茶叶,品质、口感纯正,倍受海外青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上海进口茶叶的很多国家,出高价也指定要安顺茶叶!这样一来,在利益的引诱下,利用各种灌木叶造假、参假的安顺茶叶如滚滚洪流,涌向上海,出口海外。当年,急于致富的安顺人,这种只顾眼前、不管长远的行为,很快就被发现,并且被媒体暴光。于是,安顺茶叶就成了使假、造假的代名词。也成了毫无诚信的形容词、动词。“玩茶叶”这一口头禅就等于撒谎、说假话的意思;“茶叶兮兮”与“茶叶货”这样的词,人们常用来形容一点都不诚实的人或商品货物全是假货、水货;“茶叶水平”成了装蒜、冒充的动词性代词;甚至成了歇后语:“安顺茶叶---少有真的?”;“茶叶”还成了某些爱说假话,不求真务实的人的绰号、代称。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社会效应。反过来看,正因为真的太少、太珍贵,人们太推崇,并且有着巨大的利益空间,所以钻头觅缝寻找机会、通过仿真造假谋取非法利益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结果:假作真时真亦假,严重地毁坏了安顺茶叶的名声。也反证了真正的安顺茶叶色、香、味等,曾经一度倍受消费者的推崇与厚爱。
花香自有蜂蝶来,好茶需要好品牌。
近几年来的安顺茶叶,在全国茶博会上,获金奖、银奖的,呈梯级上升。从低到高、从少到多,很是喜人。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种植面积初具规模,但品质、品牌上也小有名气。但品质、品牌的打造上,还须百尺竿头,更进一层。在此,应吸取历史的教训,以各级茶业协会为平台,有计划、有组织的对茶叶采摘、加工、包装等,须在标准上进行规范统一,以精心打造我们的安顺茶叶中的“朵贝贡茶”品牌,让茶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龙头。
鲁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