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
导读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时期。“造反”的运动似乎已告一段落,但是革命还在继续。老三届相应了号召,大多数去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上个世纪,石库门建筑样式的房子,虽然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主要民居,其实石库门建筑里生活着的人家,一般都不富裕。但是,既然有人生活,那末,生活着的人家,其生活必定是丰富多样。譬如:种花、养鱼、养鸟、养蟋蟀等等,还是比较普遍的。不同的只是,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来选择而已。好比“叫化子”养只小狗,用来做做伴。
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既然是出海口,必然有海滩,所以也叫“上海滩”。长江经上海注入东海,地域广阔而富饶,河网纵横,水路发达。自从1840年后开埠以来,除了上海本地人(原住民)以外,江苏、浙江、广东、安徽还有外国等地的人,纷纷踏上这片土地,其中苏北人、广东人、宁波人占了上海人口的大多数。
上海自古就有,从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来看,她属于和河姆渡文化有关的良渚文化。因此上海的历史完全可以追溯到上万年之前。上海的青浦、松江、金山等地,已经考古发掘出了福泉山遗址、崧泽遗址、马桥遗址、亭林遗址、查山遗址等等,并且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足以说明,上海地区的先民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文明。
上海只是建县晚了些,据现有的史料记载,至少到了元朝,公元1292年方才建立上海县。上海县的建制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撤销了上海县的建制,改建为闵行区,上海县有700年的历史。上海县城的原址,坐落在上海市的中心城区。
现在,上海县城早已是闻名遐迩的上海老城厢,成为旅游的胜地,每天来旅游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上海老城厢遗留着的一段古城墙,是上海的历史标志。幸亏上海还遗留着一段古城墙,不然的话又是一个,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什么什么的神话般故事了。
其实上海也是我国现代历史上的第一个直辖市,即民国初年成立的“上海特别市”,其市政府在如今的五角场地区。
一百多年前,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中外各路英雄豪杰聚集上海滩,上海渐渐形成了现代东方大都市。人口众多,各行各业门类齐全,市场繁荣。
“三多里”二弄5号二楼,住着两户广东人家。听说他们是兄弟俩,分别居住在东、西后厢房内。他们的孩子与我年龄相差无几。广东人家的生活十分精致,居室虽小,却打扫得干干净净。养鱼、种花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我常常去他们家玩。不过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家饲养的小鱼上。
小鱼被饲养在玻璃鱼缸内,整个鱼缸非常漂亮。鱼缸的底层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海沙,海沙上面稀稀落落种上了不同品种的水生植物。这种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在热带,所以俗称热带水草,有红色也有绿色,有高有低,错落有序。不同颜色的小鱼,自由自在地不停游荡,来回穿梭在水草之间,生生不息。鱼儿一会儿摄取食物,一会儿互相追逐,一会儿互相亲热,一片充满了生气的无声世界,百看不厌。因为天性,还是因为好奇,我也喜欢小鱼,也想饲养小鱼。
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时期。“造反”的运动似乎已告一段落,但是革命还在继续。老三届相应了号召,大多数去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留下的同届同学进了本市各大工厂,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绝大多数青少年,虽说还是在校的学生,其实在校学习的时间很少,回家的作业也少得可怜。在家休闲,无事可做,倒也自在。因此养鱼的确是不错的选择,既可打发时间,又可自寻养鱼的乐趣。
养鱼自然很好,但需要养鱼的设备,诸如鱼缸、鱼网、增氧泵等。养鱼的设备原本是有买的,当时南京西路靠近新昌路的《上海花鸟商店》品种规格最为齐全。不过全被列为“封、资、修”的商品,不能出售。其实如有出售,吾辈之流怎能买的起。因此要想养鱼,只有自己制造设备才能实现。
邻居广东人家的养鱼设备都是自制的,有些设备不是小孩子所能及。但是鱼缸的制造并不算太难,只要用心,具备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诸如:铁锤、铁块、铁皮、铆钉、三角铁之类,即可动手制作。
鱼缸的骨架是先把铁皮敲打成三角状,然后用铆钉铆接而成。四周的玻璃是根据鱼缸的尺寸大小,直接到玻璃商店配制。玻璃与骨架之间的结合有多种材料,我们选用一种叫“石棉漆”的材料(建材商店有买)。石棉漆是一种防水材料,这种防水材料与其它材料之间,有着很强的粘合力。例如玻璃与铁皮骨架之间,用石棉漆粘合不会渗水。石棉漆是它的俗名,其学名我不知道,更不知道它的组成。
鱼缸制作完成,放在窗台上,尺寸与大小恰到好处,看来算术没有白学。鱼缸里放入洗净的细沙和自来水,过上几天,等到自来水中的氯气挥发殆尽,即可养鱼、养草了。
我饲养的鱼和草,自然是来自哪家广东人家。他们家的鱼,经常孵化小鱼,小鱼送人皆大欢喜,当然还有情感。
我先后养过两类鱼,一类是土生土长的金鱼;另一类则是原产于南美洲的热带鱼。
二00九年九月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