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冰冷的记忆

冰冷的记忆

2013-10-26 02:53 作者:流汗的公牛 阅读量:25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一到冬天,小时的我就开始埋怨,唉,还不如不过冬天呢,夏天多好,就是热点也比冷强呵。后来,听人说:“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

----人没有了痛苦便只有卑微的幸福。

尼采

我这人怕冷,一进入冬天,对冷就特敏感。也许,源自从农村出来的缘故吧。小时的我莫名地觉得农村很冷,空旷的原野,几个萧索的村子,感觉天也比现在冷呵。

不到冬天,母亲便早早地把红薯、红萝卜埋在小院子东边的空地上,怕冻坏了。记得前边邻居小春家里那时还有地窖,老深的一个洞,主要是储存红薯的。我也下去过,用绳吊着。下边也就是两三个平方吧,红薯放在窖里,等到来年春上也不坏。如今,这样的地窖早没有了踪影。

冬日里,村里的水井,冒着热气,而自家里厨屋的水缸永远冻了厚厚的冰,这让小时的我百思不得其解,疑惑了好多年。有时自己清早帮助家里烧锅,时常见母亲弯着腰站在锅台前,拿着菜刀,咔嚓、咔嚓地往锅里砍削红薯。那时,喝红薯汤、棒子面糊涂是常见的饭了,饭桌上的菜老是那几样,什么白菜、萝卜、豆腐,还有粉条、豆芽,要不就是自家腌的咸菜了,像辣萝卜干、红萝卜、洋芋头、酸白菜、冻蒜。母亲自己也会腌制豆腐乳,说真的,口感还是挺不错的。

每逢家里来客,母亲便叫我去柴垛上抱棉花柴或是豆秸,寻个火盆,在堂屋里烤火取暖。在噼噼啪啪的声响中,大家围着火盆,说着家常,每个人脸上顿时红扑扑的,很烫。呵,这样的温暖情形也许再也看不到了。

晚上睡觉,母亲拿用过的吊针瓶灌满了热水,放在我的被窝里,暖脚。刚开始还行,后半夜瓶子里的水就凉了。记得妹妹清早起床时,嫌冷,都要叫母亲为她烤棉裤、棉袄。每次母亲都是抱着烤好后棉裤、棉袄,一路小跑过来,害怕热气跑了。有好几次,妹妹的棉鞋、袜子夜里放在煤火上烘烤,第二天一看,被烧了几个洞。

上学时,我更是“全副武装”,头戴缀着红五角星的火车头棉帽,身穿肥厚的棉袄、棉裤,脚蹬带气眼的黑条绒棉鞋,还有围脖、手套。即使这样,屋里屋外仍是冷的,处处都是凉的。写字时,手冻得不听使唤。由于一冬天也洗不上几回澡,我脖子的灰很显眼的,自己用手摸摸,也觉得不好意思,哎,也好,省得人家叫我“白脖子”了。只是,读初中的姐姐老是笑话我,说我脸皴得像猪腚,真气人呢。那时离学校有五、六里路,上学、放学都是跑着去,跑着来,也没有人接送。天冷,经常与伙伴们玩跳绳、丢沙包、踢毽子、斗拐......一场场游戏下来,都是热得浑身冒汗。当然,有时也在池塘里沿冰凉玩,每次回来担心被家人知道了挨骂。

一到冬天,小时的我就开始埋怨,唉,还不如不过冬天呢,夏天多好,就是热点也比冷强呵。后来,听人说:“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现在想来不无道理。怎说呢,那时候,虽说吃的不好,粗茶淡饭的,但能吃饱;虽说穿的不好,臃肿单调的,但也暖和。正可谓:“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所以,我很欣赏墨子所言“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在我看来算是一种朴素的乐观精神吧。

此刻,在火炉边,忽地忆起了冰冷的昨天,心里却热乎乎的。诚然,艰难困苦的日子吓不住我们,反而促使我们更加顽强地生活,去追寻卑微的幸福。Lifeisnotfair,getusedtoit。不是么,聪明的?

(注:白脖子,老家方言,意思是说某人对某事什么都不懂。)

怡儿

相关文章关键词

《冰冷的记忆》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