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人遭遇,也是一种缘分
导读这个世界有小人,只是生活的点缀,正因为有了小人,我们才能体会烦恼的味道。余秋雨先生写过:“我们死都不怕,还怕小人吗?”小人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刺激充满了情趣.....
在紫色心灵海洋轻轻荡舟,见识的全是文林高手,绝对不会遭遇什么小人,但美丽紫色《遭遇小人》的文章,却耐人寻味,掩卷深思,倒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一个故事:
1929年,一件教育界的大事轰动了美国,美国各地的学者都赶到芝加哥看热闹。在几年之前,有个名叫罗勃·郝金斯的年轻人,半工半读地从耶鲁大学毕业,做过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师和卖成衣的售货员。现在,只经过了八年,他就被任命为全美国第四富有的大学——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刚三十岁!真叫人难以相信。老一辈的教育人士都大摇其头,人们对他的批评就象山崩落石一样一齐打在这位“神童”的头上,说他这样,说他那样——太年轻了,经验不够——说他的教育观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报纸也参加了攻击。在罗勃·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个朋友对他的父亲说:“今天早上我看见报上的社论攻击你的儿子,真把我吓坏了。”“不错,”郝金斯的父亲回答说,“话说得很凶。可是请记住,从来没有人会踢一只死了的狗。”是啊,有谁有心情有兴趣去踢一只死去的狗呢?小人中伤的往往是他的天敌,他的对手。
“从来没有人会踢一只死了的狗。”多么经典的一句话!比起任何道理都道理。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十只猴子关进一只铁笼子里,笼子上面放着一挂水果,还设计了一个机关,如果有猴子去拿水果,笼子里会自动转动许多皮鞭,十只猴子都会遭到皮鞭的抽打。有一只猴子率先去拿水果,其他九只便被挨了打。另九只猴子也都做了尝试,遭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猴子们形成了一个明晰的共识——若是拿水果,肯定要挨打。因此,笼子里所有的猴子都不敢去拿水果了。于是心理学家又取出一只猴子,换进去了一只新猴子。新猴子因没有这个共识,去拿水果,笼子里的猴子们再次遭到了厄运。这下,另外九只猴子群起而攻之,将新猴子打得鼻青脸肿。心理学家又放出一只原先的猴子,换进去另一只新猴子,第二只猴子又如法炮制,同样遭到其他九只猴子的毒打。心理学家依次放出一只换进一只,也就依旧重演一次“拿水果——遭鞭打——群起而攻拿水果的猴子”之闹剧,直到猴子全部“上演”完了,十只新猴子又形成了不敢去拿水果的共识。
不错,在我们生活的圈子里,纷繁复杂的人事交际关系是我们的必修课。许多时候,我们为了工作、为了责任、或者为了自身的价值而忽略了其他感受,尽管我们的初衷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显能,但客观上却存在着威胁圈内成员某方面利益的因素。不论出于什么动机,肯定有人会对我们的认可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有三条路摆在我们的面前,一是跳出这个圈子,还有就是被“同化”,再就是“我行我素”。跳出这个圈子,要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况且,跳出去了还会变成“被打”的猴子;“同化”将使你的能力成为负增长;只有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个性,以脱俗的心情忽略猴子们对敢为之猴的“教训”,即不论是笼子里鞭子的自动抽打,还是猴子们的群起毒打,依然“我行我素”,最终拿到透香的水果,或许还能让大伙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请不要抱怨遭遇嫉妒的日子,请记住:没有人会去踢一只不会喘气的死狗。同理也没有谁去嫉妒一个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庸人;也不要去苦苦追寻没有嫉妒的日子,没有嫉妒的日子你必定会落伍。
这个世界有小人,只是生活的点缀,正因为有了小人,我们才能体会烦恼的味道。余秋雨先生写过:“我们死都不怕,还怕小人吗?”小人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刺激充满了情趣,我们历数着小人的种种卑劣行径,在怵目惊心之余,窃窃地笑过,接着用小人顺手扔给我们的那面镜子照照自己,引以为戒。因此说,没有遭遇小人真的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上帝也赐予了每一个人生存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小人也不例外,并且小人们也在恪守着他们的哲学。就像我们在欣赏品味鸟语花香的同时,也不得不耐着心情去听苍蝇和蚊子的叫声,有时甚至还得忍受蚊叮的苦痛。只是我们在结交朋友的同时,当需睁大眼睛,看清小人真面目,也许小人提供给我们的还是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这样一来我们也可以时时在警示提醒我们自己:怎样去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我们真该感谢小人,感谢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凭添的那段意味深长的插曲。其实与小人遭遇,真的也是一种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