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随缘

随缘

2013-10-26 03:08 作者:青子 阅读量:33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能认识很多人,有些人能成为朋友,有些人能成为同事和熟人,但大多数人都是冲冲的过客。所谓相识是缘,相知缘续。

我不知道生活中是否存在着偶然性和必然性,但我知道现实生活中有人在哭有人在笑。这一切既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有很多的机缘巧合。例如:有官缘的能飞黄腾达,有财缘的能大富大贵,有情缘的终成眷属。这就是禅家所说的“缘”。然造物弄人不是每个有缘的人都能有份。有情人有时也未必都能终成眷属。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其实这种爱情犹如昙花一现,好看不长久,真正的爱情是需要时间的考验和生活的磨练。男女之间初次见面彼此留下美好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彼此的了解和磨合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的婚姻才能长久。现实生活中很多少男少女为了那一霎那的冲动,而盲目的托付终生其结果必定是头撞南墙终生遗憾。我对一见钟情式的情感持怀疑态度。那种“一见如故,,似曾相识的心电感应我认为只有书中和电视剧中才会有。就如同《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说的那句经典名言:这个妹妹好像在那里见过。

前段时间电视里在播放《倾城之恋》。老婆看得如痴如醉常常被剧中的情节感动的潸然泪下。《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倾国倾城一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可谓才子佳人。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位叫心若如雪的网友写的一篇《思念》的日记来,她说:我不太喜欢思念这一词,不太喜欢思念带给自己的那种感觉,就如一根蔓藤慢慢地沁入心肺,让你坐立不安。思念是不行控制的想念,却不愿割舍,不愿丢弃。就向《倾城之恋》中的两个男女主角,如果不是那场战争,如果不是白流苏和范柳原那魂牵梦萦的心灵感应。他们的爱情最终也会变成思念吧!像白流苏虽然美的倾城,但在当时封建的社会,有哪个男子能接受一个离异的冲破世俗的女子呢?但故事最终还是以“死声契阔,于子相悦,斥子之手,于子偕老”的完美作为结局。我的这位网友可能是个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她那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每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但她那细腻的文笔出众的文采却让我这个年近不惑人对她十分钦佩。其实我不大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她写的东西大都以悲剧色彩终结。而在这篇《倾城之恋》中她却给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这与她的人生经历和心中的向往有关系的。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被人称为一个是旷世才女,一个是风流才子,不同的身世,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同的时代背景,文气、才情,因缘际会使他们相识,阴差阳错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演绎了一曲缠绵悱恻、灵肉纠葛的倾城之恋。胡兰成被称为汪精卫的“文胆”,是一位声名狼藉的文化汉奸,而他在爱情上的不专一,也使张爱玲的精神深受伤害,而遭怜惜张爱玲的人斥骂。胡兰成是个朝秦暮楚的荡子,他对女人,见一个爱一个,情虽不伪,却也不专;张爱玲与人交往则很矜持,不善交际,不见生客,对异性的求爱信,拆不也不拆,更别说看了。但为什么对胡兰成这么痴情?从张爱玲写的《色戒》中,相信人们可以找到答案。张爱玲与胡兰成是相知的,胡兰成说:“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所看重的就是这一点,但胡兰成对张爱玲只是相知,却不相随,也不专一。张爱玲用她的孤独、寂寞和苍凉为代价,弄懂了人生“相知”者难求“相随”者更难求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张爱玲会在《倾城之恋》中安排一个完美结局心灵上的动机。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能认识很多人,有些人能成为朋友,有些人能成为同事和熟人,但大多数人都是冲冲的过客。所谓相识是缘,相知缘续。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为人生中遇到的某个人和做过的某件事,而耿耿于怀或懊悔不已时,我想说的是:握在手时要珍惜随风飘落时且随缘。

相关文章关键词

《随缘》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