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范献子自伤不学》浅说古文的剪裁

《范献子自伤不学》浅说古文的剪裁

2013-10-11 15:15 作者:沿月棹歌 阅读量:41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古时人们学习作文,有这样一种说法;“文必秦汉”。如果说西汉以后的文章都一无是处,那么这样的说法肯定是错误的。但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那就是提出这口号的学者们见到了秦汉文章与后世文章的差异,那么这个说法就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了。(至于提出这个说法的前后七子是否真正看到这种差异。这就是个学术问题了。)古文大家究竟看到了怎样的不同呢?有说是文字气象。也有说笔法的秘传。还有说是时代风俗的变迁。众说纷纭,各成道理。我自己的看法是;秦汉古人更精于剪裁之术。故能精深博雅,建傲于后来。

《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鲁人以其乡对。献子曰:“不为具、敖乎?” 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献子归,遍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吾适鲁而名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

所谓剪裁,我的看法是精于选材,善于修饰。这里《国语》作者要宣传学习的道理,他用了范献子聘于鲁因没有入乡问俗,而引发外交尴尬的事件。照着通常的思维,这足以成为一个反面的教材了。把故事简单的说出来也足以引起人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了。现代人的我们不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么:你不好好读书,长大了就只能去扫大街之类。《国语》作者抓住了这个题材。那么看他怎样修饰的呢?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把学习比着树的枝叶。能有庇荫人的作用。作者把本来属于恐吓性的反面题材,给改变成了鼓励性的形象化的比喻。换做现代人来讲就是你带着孩子上街看见一个乞丐,这时你发现这是一个教育孩子好好读书的机会。就在这时你能够立刻反应过来恐吓性的教育并不会取得好的结果。而立刻改变用激励性的教育吗?大家在生活中自己试试,看看难也不难。《国语》作者却轻易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把一个负面的题材转向好的方面了。这就是所谓的剪裁了。作者并没有在此停下脚步,又用上了引申发挥的手法“而况君子之学乎?”如果普通人爱学习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那么有道德而又有学识的君子呢?作者没有明确说出君子之学怎么样,就是留下了这种空间,让那些因此而爱好学习的有了想象的余地。如果我们拿这篇与宋时赵恒的劝学诗来比较: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就会发现同样是激励引诱的劝学文字,后者是多么的浅薄与媚俗。而前者却把学习的功利性修饰中和,让其更上一层楼,成为另外一种境界了。说到学习的境界就不得不说说《论语》的开篇首句: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看看孔夫子的为学目的,看看他的人生境界。这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学习目的学习了。所谓“古之学者为己”是也。

现代人接触古文,知道得比较多的可能就是《古文观止》。但这本书上面并没有收录这篇文章。到是金圣叹在他的《才子古文》中收录了“范献子自伤不学”。金的批语是:“说‘人不可不学’,说‘唯不学’,说‘人之有学’,说‘而况君子之学’;一剪一裁,笔墨整齐。读后才敢舞文弄墨。”选古文确是需要眼力的活。《观止》的作者,于璞玉而无所取获,诚然可叹也。

相关文章关键词

《《范献子自伤不学》浅说古文的剪裁》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