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消逝的信笺

消逝的信笺

2013-10-22 23:18 作者:朱高峰 阅读量:35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曾经有过这样尴尬,洗澡的时候,放在裤兜里的手机偏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本想不理,但铃声却一阵紧似一阵,终究怕漏接了什么重要的电话,只得暂时终止了对身体的清洁,手忙脚乱在腰间围一块毛巾.......

我确信,人类对于信息传递手段便利与快捷的追求永无止境。

从遥远的古代款款走来,烽火台袅袅升起的狼烟只因褒姒的一声浅笑而成为通讯史上一个黑色的幽默,那样笨拙的信息传递方式决经不起幽王自认为小小玩笑的考验,于是驿站与快马取而代之,“咸阳古道音尘绝”,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在四通八达的驿道上,在信使“得得”的马蹄声中,走过了秦月汉关,走过了唐风宋雨,蹒跚地走到了满清的尽头。

不能设想,漫长的封建时代,没有驿站与快马,统治者的号令如何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传递?驿道通达的地方,也是皇权通达的地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作为标志之一,竟是那些星罗棋布的驿站,纵横相贯的驿道以及在驿道上奔驰不绝的骏马。而民间通讯的往来,不能借用权力的便利,“驿寄梅花”终究是充满诗意的遐想,“鱼传尺素”也是不合实际的浪漫,托人捎带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一封书信,从寄信人到读信人,该经过怎样艰苦的旅行,于是忧愁的杜工部感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寂寞的李易安朝也盼暮也盼,盼的是“云中谁寄锦书来”。

二十年前,我在小城的一所中学读寄宿。每逢周末,班上的广播就会通知同学们去校传达室取书信。这个时候,大家都安静下来,神情凝重地倾听,生怕一不小心,错失了亲人或朋友寄给自己的一份情意。听到念自己名字的同学,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快步走出教室,留下身后一群羡慕的目光。接到信的同学,却并不急于展开阅读,而是要选取一个身心放松的时刻,例如自习课的最后一节,或许是一个僻静的无人打扰的角落,甚至于就寝后在被窝里用手电偷偷地阅读。枯燥的学习生活,因了书信阅读的愉悦,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便也增添了一丝温暖的记忆。

如同枪炮的发明对应于冷兵器时代的大刀长矛,近代电报电话的兴起确是通讯手段划时代的革命。电报对于我这样年龄层次上的人来说,也已显得陌生,偶见的场景,大都在影视作品里面,但电话却是从最初的摇把式用到了现在的按键式,虽然快捷,并不便利,手机的发明终于以其无可比拟的便利性得以迅速崛起,实现了随时随地点对点的沟通,各式各样的手机在各式各样的人手掌之中,只要轻轻一按,无论语音文字,无论咫尺天涯,似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人类的通信由此变得如此自信。但围绕手机发生的烦恼也接踵而来,一部电影《手机》,让人们对这个科技通讯产品爱恨交加。

曾经有过这样尴尬,洗澡的时候,放在裤兜里的手机偏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本想不理,但铃声却一阵紧似一阵,终究怕漏接了什么重要的电话,只得暂时终止了对身体的清洁,手忙脚乱在腰间围一块毛巾,湿漉漉地走出浴室,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查看,但这时候铃声恰倒好处地嘎然而止,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并不熟悉的号码,懊恼地嘟哝几句,继续开始洗澡的进程,未几,铃声又悠扬响起,发狠,不再去理会,等到洗完澡,屏幕上显示数个未接电话,有熟人或朋友,不得不一一回话,在听着对方猜测与抱怨的同时,免不了先做一番充满歉意的解释,回话的结果往往“重要性”不足,问候与闲聊居多,外加娱乐的邀请,苦笑。手机是如此的普及,身为现代人,这样尴尬的例子不胜枚举,换一个场合,或许是开会的时候,或许是鼾睡的时候,或许是如厕的时候,反正是一切不想让手机响起的时候偏偏铃声大作,肆无忌惮,逃无可逃。

这时候,我总是怀念那些无声的信笺,怀念那种沉默的表达。在慵懒的午后,温一壶酽茶,取一封来自远方的信笺,慢慢阅读。那些舒缓的文字附带捎来曾经熟悉的气息,在室内随着茶香逐渐弥散、舒展、氤氲开来,语言因为有了回旋和腾挪的空间,去掉了多余的杂质,更易触动内心的柔软。

科技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和效率,连同情感的表达或许也仅满足与简短的、礼节的问候,谁要在电话中,与你喋喋不休探讨心灵的困惑和纠结,只能让你感觉他一定是呆子或疯子。翻开手机的通讯录,看着那一长串的名字,竟然有些惶惑,许多曾经熟悉的姓名已然感到些许的陌生,一些似曾相识或许并不认识的人名,静静地占据了有限的存储空间,只是不知道当初究竟是在何时何地而要记下这些其实与自己并无多大关联的姓名,如今搜肠刮肚却已无法记起,鼓起勇气拨过去,电脑录音提醒我:“您拨的号码是空号……”。把一个个号码逐一输入,想要按键的手最终将又将数字慢慢清除,如果铃声响起,此刻,又该说些什么呢?

工具越来越先进,表达却越来越荒芜。

印象中,近十多年,我没有再接到过任何亲人朋友的书信,我也没有给任何亲人朋友写过书信,或许我们都日渐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逐渐消逝的信笺,连同那些曾经朴素的、热烈的情感一起消逝。时光飞逝后,书信有朝一日在后人看来,犹如我们现在嘲笑狼烟那样古老。当我打开电视,经常听到“科技,引领时尚生活”这样泛滥的广告词,我总是有一种杞人忧天的担心,若干年后,我们今天某种生活和表达的方式,又只能尘封在人们的记忆和历史的缝隙里。

这或许是人类发展的宿命。

相关文章关键词

《消逝的信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