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燕山书院
导读燕山书院便是井下村黄氏子弟研习攻读的地方,教师有家族中的先生,也有外面请的先生。黄先生指着回廊及主楼的房间告诉我们,听老人家说,黄氏子弟及亲戚子弟都要到这里来读书......
在著名中外的中国“金桔之乡”------江西省遂川县堆子前镇有一座全国罕见的清朝时代建造的燕山书院,其有200多年历史,其神奇的历史奇观引起诸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经考古学家和专家认定,该书院的建筑风格、教育方式,在全国都属罕见。9月1日,我与梁勇先生前往这座神奇的书院拍摄了已经初步修复的燕山书院景物。
2006年6月,“燕山书院”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例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2008年4月上级行政部门下达专项维修资金80万元,对书院进行抢救性维修。经过四个多月的抢救性维修,2008年7月底已全面修复完工,将通过上级文博专家验收。
燕山书院位于遂川县堆子前镇鄢背村井下村民小组4号。清乾隆间,基祖黄由相率义方、义言、义齐三子开新基于井下村。乾隆三十八年(1773),黄由相去世后,乾隆五十九年(1794),义方、义言、义齐兴建燕山书院与正亮堂,于嘉庆十一年(1806)竣工,正亮堂大梁上“嘉庆十一年丙寅”纪年尚存,这就是历史的见证。
正亮堂客家大屋座南朝北,一排五栋,歇山顶,二重檐,二层砖木结构,外墙为水磨青砖砌成,内墙用土砖、板扉隔栈,俗称“银包金”,分为正亮堂祠和住宅几大部分。中间“正亮堂”最高,两侧对称的民宅依次矮50公分,四周围墙环绕,整体平面前圆后方,这是古老的建筑的独特风格,引人注目。
正亮堂为黄氏宗祠,里面有一个诺大的天井,只见一井两进,正厅“正亮堂”牌匾高悬,满室雕梁画栋,藻井是描金浮雕“鱼龙图”,傩撑为两对狮子滚绣球图,图形雕刻,工艺精致,活灵活现,四周围屏都是用硬木雕刻而成,画面故事人物生动传神,花鸟图案典雅精细,天花板用米浆拌含特选黄土为底色,再在底色上绘画,色彩亮丽别致,客家居室彩绘风格非常突出,耀眼明珠。
住宅平面呈横排长方形,二井三进,内有9个厅堂,18个天井,99间房,当地人称“九厅十八井”。房屋过道纵横连贯,有分有合。屋内的门窗、隔扇,大都选用坚硬木材雕刻鎏金,外墙上的窗户用红粉石雕刻而成,真可谓古色古香,飞扬跋扈。
住宅左右两侧,设有“桂室”、“兰亭”两座一厅两厢的建筑,正是当年的先生书房。住宅前,依次由坪场、屏墙、聚星池、以及外围呈半圆形土围子。坪场占地860平方米,地面用鹅卵石铺就,坪场与水池间有一道1.26米高的屏墙,屏墙以外的聚星池占地1280平方米,池外设一道半圆形,3米高,用三合土夯筑就而成的围墙。牌坊式院门开在西花房以外的坪场与池塘结合部,院门外侧有一眼古井,水质甘甜,日供300人饮用而不涸。
燕山书院便是井下村黄氏子弟研习攻读的地方,教师有家族中的先生,也有外面请的先生。黄先生指着回廊及主楼的房间告诉我们,听老人家说,黄氏子弟及亲戚子弟都要到这里来读书,最多的时候有200-300人。他们在这里读书是不要钱的,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初。期间,此处共走出两名进士,他们分别是江西南安知府周勋与广西太平知府黄存镗。
据专家介绍,这处书院有三大特色。一是书院顶梁、壁板上的百幅中国彩绘画,历经了20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旧鲜艳夺目。二是院旁的一眼古井,虽然井底早已被封存,但却从未干涸过,水源从何而来,令人费解。三是书院内有许多规则错落的小房间,专家根据书院两侧回廊的结构来推测,燕山书院实行的是分班教育,从启蒙教育一直到县学都有。这与同期其他书院的学生齐聚课堂、听先生讲学的教育方式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