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与她的贡献(连载7)
导读18世纪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亦称热机。从此人类由手工业社会,进入到现代工业社会。而“曲轴连杆”机械装置,则是蒸汽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机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机械装置,譬如:蒸汽机车、柴油机、汽油机等。
(续6)(九)
黄道婆先生在棉纺织科技邻域中的成就和贡献,无疑是非常巨大。她所发明和改进的棉纺机械完美无缺。至少从元代铁穆耳的元贞、大德年间,约公元1296至1297年前后起,一直到现在,几乎没有改动过,事实上似乎也没有改动的必要。现代的国人,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农村妇女,仍然使用这些机械设备,在纺纱织布。
由于黄道婆先生的卓越贡献,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棉纺织机械和操作这些机械的技术。这些机械构思之巧妙,真可谓是天才之作。倘如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理论来分析,它包含了科学与技术方面的诸多学科,譬如:弦震动原理、传动原理、动力装置等。
以单锭手摇纺机为例。单锭手摇纺机是纺纱机中的一种,它以人的手“摇”为动力。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1)底座。(2)两个转轮,即一个是“动轮”,另一个是“被动轮”,“动轮”的直径远远大于“被动轮”。“动轮”的中心是动力转轴,轴上装有可供手“摇”的摇柄,手摇“动轮”轴上的摇柄,可以转动“动轮”。“被动轮”中心上的转轴,安装着可以“装”和“卸”的纱管。“动轮”和“被动轮”之间,通过皮带或绳子联接。这种传动方式,按照现代机械中的“传动分类”,属于“皮带传动”。(3)支架及转轴。整个装置固定在一个底座上,非常漂亮。机械结构也非常简单,很容易制造,也很容易拆装。
单锭手摇纺机的工作原理:手摇转轴上的摇柄,转动“动轮”,由于“动轮”直径大于“被动轮”,根据“皮带传动原理”,因为两轮间的线速度相等,所以被动轮获得较高的转速,而这个转速恰好使得“棉条”被“纺”成棉纱。纺出的棉纱缠绕在纱管上。而缠绕在纱管上的棉纱,就是我们所求的产品。这种产品被美称为“纱锭”,纱锭是织棉布的原料。
如果说“单锭纺机”是用双手操作的机器。那么,“三锭纺机”则是“手脚并用”操作的机器了。
三锭脚踏纺机的基本原理为:双脚轮流踩踏纺机底部的踏板,链接踏板的竖直方向上的轴,作上下往复直线的运动,通过“曲轴连杆”的机械装置,使得连接的转轮旋转。纱管固定(可装卸)在转轮中心,因而纱管同时也跟着一起旋转,此时即可纺纱。
由于这种纺机一次同时能纺三根纱,又是用脚踏的形式,所以称谓“三锭脚踏纺机”
三锭脚踏纺机中的“曲轴连杆”机械装置,是黄道婆先生的杰出发明。“曲轴连杆”是一种能够把往复直线运动,改变成圆周运动的机械装置。“曲轴连杆”是三锭脚踏纺机中的关键部分,黄道婆先生这项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我国手工业机械,从简单向精密、复杂的方向上,迈出了一大步。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棉纺织机械也已进入了电脑化的时代。然而,棉纺机的基本原理,还是留有黄道婆先生时代的痕迹。
18世纪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亦称热机。从此人类由手工业社会,进入到现代工业社会。而“曲轴连杆”机械装置,则是蒸汽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机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机械装置,譬如:蒸汽机车、柴油机、汽油机等。
我不知道瓦特蒸汽机中的“曲轴连杆”机械装置,是来自何处;我也不知道,这种机械装置何时在欧洲出现。但是,我坚信我国的“曲轴连杆”机械装置,是黄道婆先生在发明“三锭脚踏纺机”过程中发明的,是发明中的发明。其理由是:至今还没有证据表明,在黄道婆的“三锭脚踏纺纱机”出现前,已经有了这种机械装置。因此有理由相信,黄道婆先生是独立于世界上其它民族,发明了这种机械装置。她是在棉纺机上应用“曲轴连杆”技术的第一人。
那是在中国古代的元朝初年,即公元13世纪末所发生的事情。
可悲的是,这些发生了的事情,虽然惊天动地,造福了广大百姓。但在我国的古代社会不被重视,倒还不如统治者的一些争权夺利、鸡毛蒜皮的琐事,那些“鸡毛蒜皮”倒是被轰轰烈烈的详细记载下来。
那个时期的欧洲,正处在被历史学家称之为“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待续)
二0一0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