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魔侠传之唐吉可德》
导读影片的背景是中国的唐朝,恰巧主人公便姓唐,名吉,字可德,内容变成了:唐吉可德读武侠小说入了迷,而幻想成大侠游走江湖的故事。
这部影片是根据西班牙著名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改编而成。小说《堂吉诃德》采用的是一种荒诞手法,叙写了一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进而想当一名游侠,于是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洛稷南提,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去游侠的故事。而阿甘导演的《唐吉可德》秉承了原著的荒诞性,并赋予了影片中国的特色。
小说前言,塞万提斯在序言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但结果,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在这将近一百万言的作品中,出现了西班牙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的整个社会,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侣、牧师、兵士、手艺工人、牧羊人、农民,不同阶级的男男女女约七百个人物,尖锐地、全面地批判了这一时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私有财产制度,使它成为一部“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
而在影片《唐吉可德》中其中国的特色同样值得剖析,下面将我本人的剖析与大家分享:
影片的背景是中国的唐朝,恰巧主人公便姓唐,名吉,字可德,内容变成了:唐吉可德读武侠小说入了迷,而幻想成大侠游走江湖的故事。结尾改为主人公唐吉可德从“幻想”中醒了过来后,用他的“大侠风范”(即锄强扶弱除暴安良之心)唤醒了忍气吞声的民众,最终同心协力打倒了昏官之类恶势力。
该影片的特色性在于由喜剧性转入了中国色的悲剧性,同时不免让人有种感动。
喜剧性只是影片层面上的滑稽手法。它通过“幻想狂”或“疯子”的及配角的言行举止将喜剧色彩表现出来。但这只是表层的东西,重点则体现在悲剧性上。
为什么实属出悲剧呢?因为,当今社会太缺乏“唐吉可德”这样的人了。为什么呢?
一、唐吉可德对爱情忠贞。
面对昏官污吏的美女诱惑,唐吉可德依旧坚持着自己心目中的“香香公主”。
在当今如此物质丰厚的时代,爱情也在不断“丰厚”着。惟利是图成了爱情的本质。“现实”成了爱情中自私自利的借口。甚至,为了所谓的名利公开在媒体上喧嚷自己内心的丑恶。昔日爱情的“纯真”“无私”“温馨”等美词,如今已替代了“猜忌”“利益”“自私”“冷漠”等字眼。
所以,这表达了百姓心中对真爱的一种渴望。
二、唐吉可德是个有理想追求的人。
虽然理想是虚幻的、不符现实的,但他从没有忘记过他的理想与追求。在影片的最后,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成就了自己大侠的梦想。他是一位真正学得了“大侠”本质的人。即大侠之所以为大侠,不在于其武艺是否高强,而在于是否具有独立的人格,是否具有救世的情怀,是否能贡献自己对于社会的应有的责任。从这个角度去审视整部影片,其实并不荒诞可笑。因为,唐吉可德确实实现自己的理想——大侠。而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们才是荒诞可笑的。因为,我们抛弃了大侠的人格精神,还无耻地嘲笑真正的“唐吉可德”。
不谈唐吉可德的人格魅力,就先拿理想追求来说,又有多少人还秉承着的呢?
在如今的社会,有些人将一切的追求都与名利挂上了勾。在问及他们所谓的理想时,他们都说要赚到多少多少,一夜成名或权高位重之类。而真正秉承“大侠”的人在他们眼中成了白痴,成了疯子,成了幻想狂,成了他们所谓不现实的一切的代名词。
社会中,又有多少人即使背负着现实的重重压力,却依旧将自己的梦想高高举起?
三、众人忍气吞声,唐吉可德依旧临危不惧,敢于一马当先的与恶势力作斗争。
在社会各阶层中,垢藏着各类腐败分子。面对如此种种,大部分不外乎两类人。一类藏污纳垢同流合污,一类概不过问忍气吞声。这正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要是真有像这样的人可以澄清这个社会就好了!这部影片抓住了老百姓心中的那种渴望。我认为,这是此部影片最大的卖点!
当然,阿甘本人只是想通过影片对武侠小说进行开涮。他自己面对媒体曾说;“我只想开涮武侠小说。”只能说他误打误撞对了。
我认为,此影片不管怎么说,已经成功了一半了。因为,他抓住了中国电影的本质:刺中观众最柔弱的部位!
结语:1、荒诞的人并不一定荒诞!也许,真正荒诞的是这个社会!
2、也许,这个世界就需要一些荒诞的人!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