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萍踪传书(连载)15

萍踪传书(连载)15

2013-10-21 21:23 作者:李科敏 阅读量:32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房东的房子是坐落在一条十分僻静的马路边上。我们坐上电梯,来到第四层楼面。当把所有行李搬到走廊时,大家完全筋疲力尽。

高先生兴致勃勃和一个搬运老头闲聊,你根本无法想象,在语言完全不通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交流的。高先生是不打哑语打诳语,索性直接使用说溜的北京话,抑扬顿挫的京腔配合以表情,外加手势比划的肢体语言,这是他的一大发明,整个场面极其滑稽。他试图推销一只会唱歌的电子手表,理直气壮地说,“老哥儿们,给你开眼了,这可是上等的货色,我敢打赌,你们老毛子没瞧见过吧,”对方一边稀罕地抚摸着表面,一边嘀咕着俄语给老高回话,鸡鸭之间对话,居然能够沟通行之有效。最后因为要价太高,羡叹不已的苏联老头,还是依依不舍把表交还高先生。

下半夜,我们乘上开往布达佩斯的列车。我和大成住一包间。为了避免海关的注意,高先生的一大半的行李堆放在我们的房间,他坐的是四人一间的卧铺车厢,空间有限。这样我们这里便成了货满为患的仓廪,每当我们出入包房,必须在各种大小的旅行箱和纸板箱中作一番努力的攀爬。火车启动后,大成疲惫不堪,和衣而睡,我独自沿着昏暗灯光的走廊徘徊许久。回到卧室,同伴已入梦乡,不时嘟哝着一连串梦呓。我倒在铺位上,望着漆黑一团的窗外,久久不能入睡。

在开往布达佩斯的二天二夜的途中,开始面临食品危机。从中国带出的熟泡面已经消殆一尽,我们还有一包奶粉,还是我儿子的食粮,当时不满周岁的婴儿,每月可优待购买一袋奶粉。临别时,妻子偷偷塞在我的背囊。触物生情,为之酸鼻。身上的一些外币,不到紧急关头不可轻易动用,餐车自然无法去了。奶粉固然可以充饥,但是外国火车从不供应开水,除非让乘务员端一杯茶过来,但通常是要付钱的,太不人道,出国以来头一遭怀念中国的好来着。康斯但丁为人慷慨,送我们一个大烤鸡,实在盛情难却,事后我们拿了一套丝巾给康斯但丁,让他带给身怀六甲的妻子。

我们的新邻居是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叫米沙,是匈牙利籍,娶了个漂亮的苏联太太,俩人滑雪度假,正在归途之中。米沙会一些少得可怜的英文单词。很快大家都相熟了。对方送了一个匈牙利漆碗,黑底金边,上面有一些别致的图案,我们回赠了一些中国的小礼品,他们十分稀罕。当这对夫妇知道我们的处境,立即倾囊所有卢布送给我们,我们推辞不了掏出美金,米沙坚决不收,说,“我们不久到家了,这个带上,你们路上有用。”当拿着米沙夫妇的卢布,在餐车上消费以享辘辘饥肠的我们,可真有点飘飘若仙的感觉。

米沙夫妇迷上了我们的袖珍立体收录机,当时,无论在苏联还是东欧,这种玩意十分罕见。他们整天泡在我们这里,轮流套上耳机听重金属的西方流行音乐,和高先生寄放的超级行李一起,四人在一狭小空间实在挪不转身子,况且欧洲人种的米沙夫妇块头挺大,待久了气温骤然上升,我对米沙说,如果他们想休息的话,可以带着收录机,请到自己的包房。于是夫妇俩欢天喜地返回。临分别时,我们把收录机赠送给他们,一开始他们说什么也不要,我们解释,到了西方,这种东西很多。最后他们才肯收下。

过苏匈边境的时候,匈牙利方面的边防检查风格近似西方,十分简捷,一个乐呵呵的匈牙利边防人员,在我们护照加盖入境章,双指在大檐帽碰一下致敬,便完了事。本来一路上对高先生寄存的货物捏了一把汗,看来担忧是多余的。边检时,来串门的康斯但丁出示他的CCCP外交护照,匈牙利移民官员立正致敬,立即退出包厢,事后才知道他是个空军少校,是华沙条约组织军事使团驻匈的苏方成员,怪不得在餐车共进早餐时,和二个中国人同桌,他显得稍微的拘谨不安,他的身份敏感,在公开场合上,不宜和外国人接触。后来到达布达佩斯,康斯但丁可是帮了大忙。国家往往不如草民来的厚道,那个年代,国与国之间成了冤家,政治家们互相斗得声嘶力竭,善良百姓倒是未必在意。

进入匈牙利境内,气候明显转暖。大地的积雪层渐渐消散,绿色的植被开始出现,中欧的春天来的格外早。一栋栋小巧玲珑的乡间别墅不时闪现。与铁道线并列的公路上,不时有色彩各异的小汽车和奔驰的火车竞赛着,视野中一派富有生气的景观。匈牙利是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有大片平原和草原,有时也看到茂密的森林,其中有栎树、山毛榉和椴树等;匈牙利的葡萄酒很有名气,听说得益于肥沃的黑土。全境三分之二地区有地下热水蕴藏。匈牙利是一个具有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趴在窗户边上,米沙夫妇给我们指点外面的葡萄庄园,如数家珍。康斯但丁的英语带有浓重口音,但是词汇丰富,语法严谨,对我们介绍窗外的这个美丽的国家。匈牙利形成于东方游牧民族──马扎尔游牧部落,这个部落恰恰是匈奴帝国的鼻祖,匈牙利这个名字来源于此,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来自于突厥,无论是匈奴还是突厥,都是和古代中国有关系。1867年奥匈协定宣布成立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二战后,匈牙利成为华沙公约组织成员国。

历经蒙古草原的塞外萧杀,西伯利亚的严冬酷寒和东欧的三月阳春;我们渐次移位,先是原生态的蒙古游牧国,接下来是地域广袤的苏联帝国,横跨工业化程度差异极大的欧亚大陆,然后来到初现经济自由化的匈牙利,仿佛重温了中世纪,近代和当今的时序。

米沙夫妇在布达佩斯前一站下了车,将换乘长途汽车,继续赶路,他们住在距离布达佩斯二百公里的市镇。列车到达匈牙利首都正值清晨,手表再次往后回拨二个小时,这样我们和中国的时差是七个小时了。阳光明媚,大地回春,与一路上寒冷阴沉的气候形成强烈比照。月台上有免费提供客人使用的行李车。我们陆续将行李搬到站外,在康斯但丁的保驾下,搭乘出租车前往旅行社。他为我们到处奔走,折腾了足足二个小时,然后,这位苏联空军少校和我们道别,他将赶到布达佩斯郊外和父母妻儿见面。说实在的,我们萍水相逢的所有外国朋友,不但给我们带来了欢乐,还有莫大的帮助。

布达佩斯是欧洲著名古城,非常漂亮,有东欧巴黎和多瑙河明珠之称。蓝色多瑙河将整座城市一分为二,河西岸称为布达,东岸称为佩斯。佩斯是繁华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标志建筑是议会大厦;布达是高级住宅区,有大量新古典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著名的皇宫和渔人堡就坐落在此。九座气势磅礴的大桥把布达与佩斯连接起来。其中最壮观的是奥斯曼风格的链子桥,建于文艺复兴时期。昔日奥匈帝国的古老宫殿和现代摩登的玻璃钢大厦很协调掺和一起,构成悠雅大气的人文景观。用美学的语言,这是一支凝结的交响乐。

国际旅行社位于多瑙河畔佩斯一侧。窗明几净的接待大厅设有长长的柜台,后面坐有打扮入时的接待小姐,胸前佩戴英文标志。在任何国家,住旅馆酒店价格昂贵是通例。和西欧一样,匈牙利有一种青年旅舍,价格低廉,这是十九世纪初德国的一名教师倡导,此后在西方蔚然成风的住宿连锁组织,鉴于“走出校门,亲近自然”的理念,住青年旅舍的人,大多是背包远足的年轻人,有供会员举炊的自助厨房,自己动手做饭,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是一种浪漫的旅游观,我们自然是没有这种诗情画意的心境,只是便宜就好。春天旅游季节到来,青年旅舍紧俏,超龄的我们也就没有了优先权。

在北京匈牙利使馆翻阅旅游指南,知道匈牙利有一种叫:“Roomletdirectlybylandlady”的家庭旅馆,价钱公道。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在厚厚的名册上替我们找到最便宜的一家,每天八块美金,可住宿二个人,(旅行社中介费五百福令匈牙利币)但是只能当天下午五时造访,因为之前主人尚未下班,无人接待。

在国际旅行社边上,有一家当时匈牙利绝无仅有的中国饭店,高先生告诉我们,这是中匈官方合资经营企业,大名是“四川饭店”,有一名匈牙利籍的中国妇女当顾问和翻译,高先生想拜访该女子,当然是关于做生意的事。“四川饭店”装修是中国传统格调:红灯笼,龙凤板,门厅中央还有一尊硕大的如来佛。厨房里有几位中国公派厨师(姓张的大师傅,听说有中国客人,特意跑来打招呼,一口四川方言),跑堂却是清一色穿西服的匈牙利人,这是一种奇妙的组合。

很幸运,我们要找的宋女士恰巧在店里。她招呼我们一行坐在饭店的Waitingroom的沙发上,自己点燃一支细长女性香烟。高先生说明了来意,他有些上好的新疆羊毛地毯要脱手,对方表示爱莫能助,她说,或许可以通过布达佩斯的寄售店,不过需要出示当地居民的户口本,无疑是似曾相识的社会主义体制套路。这是一位上了年龄的夫人,尽管浓妆打扮,掩饰不了不饶人的风霜。她来到匈牙利已有二十多年,丈夫是匈牙利人,当时定居匈牙利的华侨寥寥数人而已。冷战结束以前,东欧诸国包括苏联,外侨很少,甚至于十九世纪开始就飘洋过海,吃苦耐劳,到处谋生的华侨,到了这里,无立锥之地,即使经济较为自由的匈牙利也不例外,和社会形态有莫大关系,诸如此类的国家不具备移民生存的条件。然而谁都没有料到,不久以后冷战结束,布达佩斯成了东欧最早,并且最有规模的商品自由流通集散地,大量来自中国的轻纺产品经由这里,辐射到整个东欧和西欧的一部分。用本国商品冲锋陷阵,东欧的一代新华侨,以不同于西欧传统华侨的风貌,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和历来以餐饮业开疆辟土的老华侨,形成对比,遥相呼应。

布达佩斯众多的短小街道,连接着各个街区,穿越四条长街,彼此间呈矩形,各种城市小广场位于街道的交汇点。街道十分整洁,广场中央,教堂屋顶,人行道边,成群结队的鸽子到处可见。整个欧洲不一定是人类的“希望之乡”,但是无疑确实是动物的天堂。我们搭乘出租车沿着多瑙河佩斯的此岸,拐上“伊丽莎白”大桥向布达的彼岸进发。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和谐地融合了古罗马与现代摩登风格的大桥,以奥匈帝国的皇后茜茜公主的名字命名的,庞大的桥身连接两岸,跨距很大。南北河畔有两座雕刻有罗马神话巨兽的桥塔,高耸入云;筑立在多瑙中流的硕大砥柱,支撑起悬吊大桥的钢缆,构造简单美观,虽然是个庞然大物,可是不失轻巧之感。

对岸整个布达实际上坐落在漫漫山坡之上,我们驱车开始蜿蜒而上的爬坡动作。在构思上布达城堡应为哥特式的风格,这里有中世纪的城墙、文艺复兴时代的教堂和排屋,以及风靡十九世纪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我们的司机是个和和气气的老头,秃了半个顶,高先生干脆直呼他为“列宁同志”,尽管我们沉重的行李把可怜的破车,压得吱吱作响,他毫无怨言边开车,边乐呵呵地和我们打逗。

和欧洲其他地方一样,在布达佩斯的办公楼,商业区和政府机构,没有亚洲地区习以为常的岗哨门卫,和到处可见的穿制服的保安人员,这里的居民楼,也不见有安装拒人千里之外的防盗门窗,欧洲人又是如何处理治安问题的呢?大成大发感慨,因为探望妹妹,他经常到香港,大成告诉我,就像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巴士奇遇结良缘”中所拍摄的一样,香港的民房一律安装各种防盗门窗,自视甚高的香港人每天把自己关在里面,就像在监狱和动物园铁栏杆的后面,奇怪的是自我感觉还挺好。后来到了欧洲许多国家,即使曾经殖民治港的大英帝国,也看不到香港的那般风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房东的房子是坐落在一条十分僻静的马路边上。我们坐上电梯,来到第四层楼面。当把所有行李搬到走廊时,大家完全筋疲力尽。女主人三十岁摸样,大大的眼睛,长得一种宁静的漂亮。我们出示了旅行社的证明,她立即很客气请大家进入房间。

这是匈牙利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除了厨房,洗澡间,还有一个大书房,大客厅和大小卧房。我们被安置在书房中,也有四十多平米,收拾的十分整洁。巨大的书柜上排满各种书籍,大部是匈牙利文,也有德文和俄文的,房间里点缀一些很别致的匈牙利刺绣和花边制品,壁炉边上摆有一张流线型的透明玻璃茶几,两侧安放一套奶黄色的软皮沙发,一尘不染。因为事先得到旅行社的通知,主人已经做了准备,书房沿窗排开二张单人床铺。高先生和女主人说,可否三人合住,好相遇的女主人二话不说,立即抱来了一套卧具,告诉我们可以二个睡在床上,另一个睡在地毯上,高先生分文未出,安顿下来,从细节上看得出他是个天才的商人。

女主人的丈夫是个画家,夫妇俩组成布达佩斯典型的和睦家庭。东欧国家有一个数量可观的市民阶层,经济上属于中产阶级,文化上属于知识阶层,政治上从属精英集团,有成熟的价值观取向,强烈的独立人格,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匈牙利,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呼吁社会主义大家庭以此作为楷模。

怡儿

相关文章关键词

《萍踪传书(连载)15》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