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给世界带来相互理解与尊重
导读“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这不仅仅是平等相处,而是更进一步,不同事物互相依存,彼此吸取营养的意思。“和”即相生的理念,表达了中国民众渴望安定、平和、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让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形态和意识,这样的世界更可爱,更精彩,也才更有发展前途。但愿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上的“和”字,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情感报道:当“祥云”主火炬,在鸟巢上空腾起夺目的光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和贵宾们,与10万多名现场中外观众一同仰首、一同激动、一同祈祷。在奥运五环旗下,众多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量级”人物聚首北京,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热烈,无不在中国外交史上,书写出新的篇章。开放、自信的中国,迎来五大洲贵宾,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共同汇聚在五环旗飘扬的北京,体现世界对中国的信任。
开幕式精彩纷呈,令世界难忘。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有高科技含量,规模宏大。我作为中国人,看到开幕式的成功,感到非常自豪。开始的画卷缓缓打开,很有品位,那种晶莹剔透的感觉很有科技感。我喜欢那个瞬间,带来一种延展。特别是印刷板凸现“和”字的表演,全世界独一无二。全世界有将近四十亿观众观看的开幕式上,中国人想说的话,精简为一个“和”字。
中国现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本有传统文化的依据。“和”,它是人类哲学理想与人际指针。不管中国历史上演了多少争斗,中国人推崇的最好姿态仍是“和”。这正是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最想传达的信息。和为贵,这个主题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时强时弱,时隐时现,但从未消泯。和为贵,切近中国人的天性。和为贵,也意味着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中国人来说,和比不和更值得珍重。即使争斗,也像鲁迅总结的那样,国人只弄一弄窝里斗,并没去称霸外邦。
在漫长历史中,中国没像欧洲那样分裂成破碎的城邦。也许就在一个“和”字,这是中国人的民族宿命。既然叫宿命,更应该与其天性吻合。这一点为很多欧洲人难以理解。他们觉得国家大就意味着有侵略性。在前一阵中国“威胁”论的调调中,有的欧洲人甚至把蒙古人曾经打到欧洲作为例子举了出来。
在“黑暗的中世纪”,黄皮肤的蒙古人越过喀尔巴阡山出现在他们面前,把他们吓傻了。这是“黄祸”的由来,之后,他们把中国的一切,从打火机到衬衫鞋袜都跟“黄祸”挂钩。究其实,华夏族即汉族久居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没往外打过。与欧洲的开疆拓国史相比较,中国人真的很爱和平。
欧洲人时不时提出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对中国不够了解。中国眼下如此强调“和”,其真诚毋庸置疑。外国人对此的理解程度,的确与他们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化,了解程度成正比。“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发展的成本,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这次开幕式不仅仅是声光电化的狂欢,也是中国人心声的淋漓倾诉。一个“和”字,把我们的哲学理念和我们对世界的愿望都包容进来。“和”是中国思想的根,从春秋时期蜿蜒至今,凸现于2008年的奥运会当中,呈现于中国人的笑脸、友情和歌声。
奥运开幕式的“和”字,还能从另一层次理解。体育赛事一方面竞争激烈,要求“更高、更快、更强”,另一方面,也有“重在参与”之意。奥运会并不是“排排坐,分果果”,当然也绝不强调“金牌挂帅”。这里所谓的“和”,讲的是精神层面的包容,包容不同文化的激荡,不同种族的交流,不同肤色的沟通。奥运会是一个舞台,体育比赛只是一个载体。历届奥运会最震动人心的,不是悲喜的转换,不是金牌的得失,不是成绩的浮沉,而是隐藏在比赛后面的人性的冲突,顽强的抗争,生命的尊严。北京奥运会,当然也不会例外。奥运会开幕式,人们记住了旗手姚明、火炬手李宁,更记住了9岁的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这也是“和”的力量。
中国开门办奥运,向全世界展示真实的自己,当然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而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则更代表一种生存、生活的状态,代表为人处世的态度。当今社会,和平已成为共识,不同文化的交流,正需要“君子之风”,需要“温润如玉”的方式。
开幕式巨幅画卷徐徐展现同一个世界,央视全球直播,时时传播同一个梦想!这样饱含中华文化神韵的开幕式,中国人拍手称快,让每一颗中国心都在欢呼雀跃。精彩绝伦的奥运开幕式,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面貌,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与凝聚力,以及所显示出来的内心和谐境界。正是这个“和”字,体现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深远影响。
“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这不仅仅是平等相处,而是更进一步,不同事物互相依存,彼此吸取营养的意思。“和”即相生的理念,表达了中国民众渴望安定、平和、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让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形态和意识,这样的世界更可爱,更精彩,也才更有发展前途。但愿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上的“和”字,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2008-08-1113:52:34)
月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