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渡船
导读我给朱文科先生写书序时曾说过,我很欣赏作家周国平的哲学观。哲学关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道理,政治关心党派、阶级、民族、国家的利益,文学家应该介乎二者之间。
认识韵无声是在榕树下的逐梦中原文学社团,相处不到一年。
前几天,韵无声从电子邮件上发来《云上的心》一书样稿,让我写序。她的热情和认真,让我无法推托;看了书稿后即被吸引,我又不能推托。
记得作家林非说,散文创作是一种主观色彩异常强烈的艺术实践,它的长处在于挥发自己浓郁的情感去打动读者的心灵。干瘪枯燥不得,寡情少趣不得,矫揉造作不得,卖弄虚情不得。必须将真正打动和震撼过自己心灵的欢乐或痛楚,将引起过自己仰天大笑或痛哭流涕的多少事情,纯朴自如或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让读者随着你的文章或喜笑颜开或泪水滂沱。
可是,韵无声的散文,并没有描写引起自己仰天大笑或痛哭流涕的事情,也谈不上写了多少真正打动和震撼自己心灵的欢乐和痛楚。然而,她那纯朴自如的情感,一如淙淙溪水流淌,使我本能地体会到种种的欢愉、清奇、意趣、飘逸、旷达、洗炼、自然。或与兰姆一起高翔于幻想的天上,或和培根一同深潜到智慧的洋底。总之,整部书给我的感觉是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其华艳如百叶芙蓉,菡萏照水。其题材如龙行虎步,气逸情高。韵无声是在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她那种历世的端肃,天成的悯善,青春的荡漾,和个性的坚韧。
《云上的心》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回忆。文字很美,也很有情,显示打拼在外的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人的热爱。瞧,那戴着草帽的老农牵着牛儿去河边喝水,牛儿“哞哞”地叫唤着,多么憨厚可爱。看,姨、姐姐们在老槐树下纳凉,年纪稍大一点的在树下纳鞋底,小孩子们便拿着长竿子去捉树上的小鸟和蝉,哪里蝉叫得欢,小孩子们便一窝蜂般奔了去。童年的作者还曾跟比自己大一些的哥哥姐姐到小河沟边一起放牛。那长着肥厚叶子的野生菠菜沿着小河沟长得葱葱郁郁的。小河的水真清澈,可以看见寸把长的鱼在里面游来游去,翻开小石子,一些很小的螃蟹,懒懒地样子,似乎不害怕人去捉它。还有那立在村口的稻草人、扎着羊角辫的女孩、稻场上跑来跑去的狗儿、喊弯了山脊梁的汉子、金黄色的麦子、桃园尽头的小径,还有村前屋后的青藤,从未能够抹去岁月的纵横沟壑。那洁白的玉兰、那嫣红的海棠,让人心旷神怡。那款款而至的春风,所过之处,吹气如兰,似一双纤纤小手在轻轻地拨弹明月的辉光。那小手能拨弹月光么,月光如水,人入梦;那山坡上牧童吹响的一曲清笛,在绿草白云之间,清澈的溪水依山而流村庄在雾色里空朦,在雨季中恬淡、在屋前的荷叶上做着梦,一个接着一个。啊,乡情是萦绕在每个人心中的一抹轻愁,挥之不去,驱之不散。人漂浮在外,根是断然在家乡的。咀嚼不完的是乡情绵绵,遗忘不了的是乡思片片。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是乡情让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
类似能引起人们回忆或向往着那些社会场景和自然风光,在文中比比皆是,信手拈来。
真正的散文,必须是让读者欣赏得击节赞叹的美文,因此语言的巧妙表达,无疑是散文写作的生命线。要善于运用风格多样和光彩照人的语言,书写得或雄浑,或轻柔;或明朗,或含蓄;或旖旎,或冲淡;或粗犷,或细腻;或严肃,或诙谐;应该做到开阖有度,恰到好处,能够让大家读得心旷神怡,如痴如醉。在此种感动得不能自己的过程里面,使得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冉冉地提升。看来,韵无声在这点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第二、三部分感怀思索居多。它张扬着作者对爱情的痴迷,对真善美追求的热烈,对人生真谛探索的执著。在这两章里,写心的文章很多,诸如:一个城市一颗心、心中的树林、让心灵去闲荡、心情如秋风、蒲公英的心事、面对一盏灯的心情、扫地如扫心、心灵的渡船、云上的心。为何写这么多心?而且书的名字又定为《云上的心》?我认为:一是作者想做个有心人。哲学家休谟对待错误的到来是怀着无比欣喜的感情的,他说,“遇到有承认自己错误的机会,我是最为愿意抓住的,我认为这样一种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确无误的判断还要光荣。”这是他看待自己错误的态度,作者想倘若是别人犯的错误,他也理当是欣喜的吧,因为一个对错误有着理性认识的人一定知道怎么去欣赏别人的错误。因此,作者认为,一个善于欣赏别人错误的人,一定也是一个站得离成功最近的那个有心人。当然,这个欣赏不是看笑话,不是耻笑,而是引以为戒。二是作者想保持自己的心灵纯美。“人的内心原也是静谧如这水边芦苇丛,纯美如这淙淙水,深邃如这鸟眼里的世界。在路上行走的时候,会丢掉很多东西,适时地丢掉是明智的做法,但是无论怎么丢,这些原初的静谧、纯美、和深邃却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也丢不掉的。我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如文字的流彩,澄净如自然美景。在心乱无绪、紧张郁闷、迷茫无助或者不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去寻找,寻找所谓人间的风景胜地,去流放自己的心情,或者流放一些单纯的简单。反观内心,原来还有这样的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如此干净,纤尘不染,那就是我们的心灵。”三是作者有颗动荡的不甘落后的心。她说:我自比为云上的一颗心,随云而泊。我觉得没有一件物事能像云这般准确地描绘出我的个性。我在天空漂泊的时候,我携心灵而游,心灵是我内心宁静的一处,优柔的一处,热烈的一处,甚或默然的一处。于是,即使我在自认为最孤独的时候,我都会满足地对自己说,心灵啊,你是不孤独的,因为有我。这是一个游子的追求,坦白和梦想,是游子对世间袒露自己的痴心。这也就是韵无声作文的眼光,韵无声文章的味道。
我给朱文科先生写书序时曾说过,我很欣赏作家周国平的哲学观。哲学关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道理,政治关心党派、阶级、民族、国家的利益,文学家应该介乎二者之间。既要探索人生的真谛,又要关注人类的生存。哲学家关注无法可想的问题,政治关注有法可想的事情,文学家应该既注意无法可想之事,又要注意有法可想的问题。没有哲学的眼光和深度,一个文学家只能是吟花咏月,顾影自怜的浅薄文人;同样,没有文学家的激情和灵性,一个哲学家只能是从事逻辑推理的思维机器。哲学与文学是心灵相通的,两者同受一种痛苦的驱逼,共求一个谜的谜底。一个作家的存在理由和价值就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别人尚未发现的新大陆,一个仅仅属于他的世界,否则无权称为作家。对于写作者来说,重要的是找到仅仅属于自己的眼光。这种眼光要独特,要敏锐,要深邃,能洞穿一切。通过发现,再用自己的笔去开拓自己的领域,用自己的文章去传播自己的味道。所谓的味道,实际上就是文学个性。像京剧的四大名旦书法的真草隶篆一样,各有各的特色。没有这个眼光,没有这个功力,写一辈子也没作品。
早就答应给韵无声的书写点东西,始终因为杂事缠身,没有及时实现自己的诺言。眼看着她的《云上的心》即将付梓,不得不急急地看书稿,仓促地写一点体会。所言难免有不足之处,万望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