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世界宝琴抱梅”的艺术意蕴
导读黛玉质洁如玉,清纯善良,然而多哀婉凄怨,顾影自怜,执着于自我,孤芳自赏以至于伤于情而不能自拔;宝钗随份从时,以道德修养的完善作为人生准则,却冷于情而不自觉......
一部经典的《红楼梦》向读者呈现了四幅绝美的图画:“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和“宝琴抱梅”。“黛玉葬花”以其花开花谢中内质如玉的悲凉之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从而显现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宝钗扑蝶”以其青春少女天真烂漫的青春活力给人赏心悦目的审美愉悦;“湘云醉眠”以其浓烈的浪漫气息和名士风度给人以纯洁率真的自然美感;而“宝琴抱梅”以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与她卓尔不凡的个性品质互为映衬,体现了历代文人对人类理想生存境界的深情关注,蕴涵了作者对人类的美好内涵与外在的形象完美融合的艺术探求。
大观园里美女如云,各有千秋,而我极为欣赏的是宝琴,她的名字带给人美好的感觉:风姿独特,心弦抚动,琴韵悠悠,余音袅袅。尽管宝琴在小说的第四十九回才出场,可她第一次露面,就光彩照人,带给人们欢笑和乐趣,赢得了众人的青睐。
袭人笑道:“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袭人听了,又是诧异,又笑道:“这也奇了,还从那里再好的去呢?我倒要瞧瞧去。”探春道:“老太太一见了,喜欢的无可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老太太要养活,才刚已经定了。”
“果然王夫人已认了宝琴作干女儿,贾母欢喜非常,连园中也不命住,晚上跟着贾母一处安寝。”
宝玉说:“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
正说着,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物。宝钗忙问:“这是那里的?”宝琴笑道:“因下雪珠儿,老太太找了这一件给我的。”香菱上来瞧道:“怪道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的。”湘云道:“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
作者通过借袭人、探春、宝玉、湘云等众人之口赞誉宝琴的美貌和人格魅力,塑造了一个完美女子的艺术形象。宝琴的绝美在金陵十二钗中是独具特色的,她不同于宝钗,不同于黛玉,也不同于湘云,她的靓丽和神韵,给大观园女儿园中带来了一种至真至纯的“优雅自然”之美,也给读者留下了独特的、美好的艺术感受。
……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道:“那又是那个女孩儿?”众人笑道:“我们都在这里,那是宝玉。”贾母笑道:“我的眼越发花了。”说话之间,来至跟前,可不是宝玉和宝琴。
作者以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为背景,以金翠辉煌的披风衬托宝琴的人品和气度,将人物的修养、雅趣与雪景、红梅完美化合,使画面中的宝琴具有了一种天造地设、神采飞扬的生动韵致,意境高远,韵味悠然,给人无比美好的遐思:一个才情卓越的女子,恰似冬日独自暄妍的花朵,春天柳暗花明的信使。
宝琴冠绝群芳的才华是怎样获得的呢?她优雅的个性品质是怎样炼成的呢?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她的成长环境的呢?
“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那年在这里,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
一个“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的女子,有一个“好乐”的父亲,有着极好的家庭气氛熏染,她天资又好,后天的文化涵养深厚,自然会成长为乐观通达、出类拔萃的人物,人生境界和生命质量自然会得到升华,也自然只有翰林的公子与之相配。
李纨道:“昨日姨妈说,琴妹妹见的世面多,走的道路也多,你正该编谜儿,正用着了。你的诗且又好,何不编几个我们猜一猜?”宝琴听了,点头含笑,自去寻思。……宝琴走过来笑道:“我从小儿所走的地方古迹不少。我如今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姐姐们请猜一猜。”众人听了都说:“这道巧,何不写出来大家看看?”……
宝琴的诗和谜不同凡响,既怀古,又喻今,充分体现了汉唐以来历代文人大力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思想,体现了作者推崇文学作品“言之有物”的精神,也体现了文学名士对琉璃世界完美的个体艺术形象的向往,并不断地对美好的艺术人生进行新开掘、新刨造和孜孜不倦的探求。
小说第七十回放风筝时,宝琴放的风筝是“大红蝙蝠”,自古以来,“燕子”和“蝙蝠”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有“祥瑞”和“偏福”之意,表明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对理想人生的美好愿望,而正是这样积极、健康、向上、明朗的情感导向每一个生命个体走向“充满诗情与画意”的人生境界。
黛玉质洁如玉,清纯善良,然而多哀婉凄怨,顾影自怜,执着于自我,孤芳自赏以至于伤于情而不能自拔;宝钗随份从时,以道德修养的完善作为人生准则,却冷于情而不自觉,过于超我,走进了所谓“金玉良缘”的人生悲剧;湘云乐观豁达,纯洁率真,“任其自然”的个性必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而宝琴的个性品质具有极好的内涵,即使在苦寒的冰天雪地,她也会看到蜂飞蝶舞的春天。
《红楼梦》中,作者对宝琴出场的每个细节描写都饱含感情,笔法出神入化,尤其是“琉璃世界宝琴抱梅”一段更为精彩,闪烁着无比耀眼的艺术光芒。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