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之行
导读远眺,三面连绵的群峰皆似刀削,花岗岩山体如白玉雪凝,跌宕起伏,自古“华山奇险天下第一”还真是名不虚传。此刻我似乎忘记了尘嚣的凡俗,忘记了心事的冗杂,心灵和谐舒展。
(一)
乘着三八的春风,姐妹九个外加一男司机去西安,看看先祖们留下绝伦遗作。3月6日凌晨5点40时出发了。
从县城出发,天还黑乎乎的一片混沌。姐妹们很兴奋,七嘴八舌,不停地说说笑笑。
接近陕西省时,朝霞从山峦的边缘欢快地四处流淌,青峰翠屏被阳光镏了一层金色,朝气蓬勃。阳光还没有到达的山林静穆,乌青。雪梨花已在崖壁间俏丽芳菲,烂若披锦。路旁黑瓦白墙的老房舍与新建的两三层小洋楼混杂。淡青色的炊烟与白茫茫的朝雾混纺,把山乡的清晨编织得清静而悠远。浅浅的溪水静静地流着,落叶堆积在沟渠旁。油菜花鲜娆嫩黄,绿爽爽的枝叶。道路坡度大,弯急。架不住汽车的七甩八颠,我的胃竭力抗议,翻江倒海。
驶进商洛至西安的高速公路上,阳光终于从车窗玻璃外笑盈盈地穿越进来,温暖拥抱着我们。天空湛蓝,空气清新。地里很多耕作的农人。远处山体浑圆,冈峦起伏,呈流线形的轮廓,岩石松散,河谷开阔,但植被较差。路旁高枝杈上架着的鸟巢象毛糙的大黑球。
经过丹凤县,路旁巨大的核桃招商牌惹人注目。与高速公路接轨的配套工程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民房的两头房檐高挑飞翘,有鸟翅欲飞的架势,这是秦地房屋建筑比较突出的特点。
看得出“风”在八百里秦川大地上是横行霸道,恣意妄为的。无数高大、粗犷的柿子树被攻击得不见一片叶子和一枚果子,墨黑的主骨干,分枝曲扭缩臂,象冻得伸不开手脚。
山势越来越陡峭。视野里的秦岭山树木稀少,植被枯黄,光秃秃地从眼前后移。松、柏这类长青树根本看不见。除了路旁的麦田、高速公路中间的绿化带稍有绿色,四野仍在冬日里沉睡着,寒冬严密地封锁着春天的脚步。车子刚从隧道里穿出来,前面一个又一个的隧道张着大口恭候着,隧道多得记不清。有些路段完全是架在峻岭上的钢筋桥,有个桥竟长达2.13公里。最值得一提的隧道要数秦岭隧道,全长18.02公里,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双洞单向公路隧道,是沟通黄河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圈的交通枢纽,总投资为31.93亿元。汽车在里面行驶了15分钟才穿越秦岭这一天然屏障。长长的隧道里车如流星,你追我赶,灯光和幻灯图案变化不同,有蓝色、白色、彩色的天花板,感觉跟蓝天、白云很接近,完全没有视力疲劳感。在这与外界不通的地心里,无法想象中国技术人员完全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隧道时的艰辛与难度,要克服地质断层、涌水还有岩爆等复杂难题,在地下通风、火灾、监控等方面都要全面而细致的顾全,这在世界特长隧道的建设史上绝对是一座里程碑。
车越往前行,天空越是变得灰蒙蒙的,空气干燥,灰尘较重。汽车这时突然动力大减,差不多要熄火了,一车人吓了一跳。在草坪服务区加满油后,车仍发动不着,急忙联系维修中心。老板带了两个修理工把车拖进了维修站。
可恶的维修站其实是个坑人站。三个人嘀咕半天,说要大修,拆了三个小时才把动力皮带拆解下来,又说要到70公里外的西安市去买配件,这下开始狮子大开口索要修理费和购买配件的来回费用。人在屋檐下只能低下头。说好价钱,小车发动时,已快下午1点了。
好在服务区里有快餐厅,忐忑不安地吃过饭,在休息区里等待配件购回。5点,小货车终于回来了。三个白痴修理工又耗到8点多仍无法使汽车起动。乌鸦呱呱的叫声在荒野僻山间回荡,太阳也冻得瑟瑟发抖的,半阴半晴地灰着脸。眼看暮色愈浓,寒风透骨,我们实在等不起了,再三逼问下,那个该死的修车老板才说他们不懂汽油车,大多是修理柴油车。忍无可忍,到服务大厅问询有无到西安的过路客车。因社区服务大厅过问此事,那修车的老板娘接到警告电话反咬一口怪我们投诉,不让修理工再修了。这下我们敢怒不敢言,哀求半天。又耗到晚上9点,我们终于提着大包小包坐上社区管理人员为我们联系到的长途客车。无奈地把司机单独留下修车。并约好在西安等他。
客车在黑漆漆的夜色里穿行。终于进入西安市区,灰尘堆积的房屋高矮不一,车流象打瞌睡的长虫歪歪扭扭地艰难前行。操着浓重陕西口音的人匆匆忙忙地流窜在昏暗的街道旁。女售票员很爽直,为我们指点了离西安火车站较近的光华宾馆。
在宾馆里安顿下来,女服务员热心地提醒我们注意新疆小孩——“三只手”部队。看见街对面有个小饭馆,我们决定就近饱餐一顿。
进了饭馆还没等上菜,真的跟来了四个长相典型的新疆男人,又高又壮,黑皮肤,卷发。我们在那八只狼眼不停地扫视下,惶恐不安地吃过饭,犹如惊弓之鸟般快速地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二)
清晨的西安火车站人潮如流。我们在火车站租了旅行车。20出头的女导游长相可人,打扮时尚,不顾初春的寒气,雪白的脚丫子裸露在天蓝色的布鞋里。
去向临潼的高速公路上,导游妹口若悬河,把我们要去的骊山、华清池、秦陵地宫、兵马俑景点一一概述。一席倒豆子话,估计没几个人记住。老司机沉默着,专心地开着车。
沿途的树木、楼房在灰气烟尘里无精打彩,大片的石榴树卷缩着光溜溜的枝干,麦苗在黄土地里似薄绿毯铺展,和风轻摆的柳丝才吐青黄的孢芽。太阳依旧明晃晃的耀眼,可天空不再高远,也不湛蓝。稍远处的树、山与天空没有界线,在灰白色里迷失了身影。视野受限。浅意识里,发展过快的西安市被粉尘席卷了。城市清纯的灵魂在哪儿呢?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一路萧条的景象,让人莫名增添了几分伤感。
我们在骊山景园的大门前下了车。老法国梧桐树粗糙的虬枝从围墙外钻进来。
跟着导游拾级而上,园区里茂林幽静,清风沁肺,隐身在密林里的鸟儿啼啭着歌喉。置身苍翠骊山,心平气爽,游人们品味着它的雅致、秀逸。
因曾多次处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骊山可称为近代历史教育基地。丛林中陈列了几种不同型号的军事机械设备,都是国民党部队所用遗物。敞篷式野战吉普指挥车,据说是少帅——张学良将军的专乘;几门机枪、大炮静穆无声排列着;而那架老式苏联飞机,是“西安事变”时,蒋介石的一忠信为救蒋而飞赴此地,被张学良将军的卫队给截获。
半山腰有一块金黄菌锈的巨石,远望像老虎的皮斑纹,取名叫虎斑石。石边有一座水泥凉亭。这便是“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捉处。曾叫“捉蒋亭”,近年为了宣扬国共合作的诚意,改为“兵谏亭”。亭内的石壁上记述着“西安事变”的大略经过。沿石阶而行,一幅巨大的石壁画尽述了“西安事变”的全过程。壁画长60米,高3.6米,人物清晰,时间、事件紧凑。从北大学生、群众示威游行,与国民党的警卫队发生冲突,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的卫队攻进蒋介石在临潼华清池驻地后,蒋在清晨被枪响惊醒后,穿着长衫睡衣,恐慌之下,一只脚穿着拖鞋而另一只拖鞋跑丢后的狼狈样,又及张学良将军、杨虎城将军向蒋谏言,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的场景,至宋庆龄、周恩来等爱国志士在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时大义之举,迫使蒋介石接受了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整个“西安事变”圆满成功解决。一幅幅图画让人联想浮动,感慨万千。
登骊山,观烽火,也是骊山之游重要一站。周幽王烽火戏诸候为博褒姒一笑,结果一场闹剧失天下丢江山,褒姒一笑成了祸国之水。从此,“红颜祸水”成了女人罪恶行径的专词。群雄争霸成与败,几份为功几份过?亡国之罪又岂是女人之错?站在烽火台上,抚摸着冰冷石墙,历史的苍桑变迁似过眼的烟云,唯用“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表达我的心境。
在骊山秀美怀抱里极目远眺,临潼县城、乡村、田园尽收眼底,风景如画,游人熙攘;依栏俯视,华清宫彩阁雕栋的古建筑里,松柏滴翠,而华清池象镶嵌在园内的一面镜子。只是时光荏苒,此时水已非彼时水。池里的水象调和了油漆,乌绿、混浊,一潭死水而已。遥想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在墨玉汤池里沐浴后柔滑凝香、莹洁如玉的杨贵妃,在当年该是怎样的飞扬跋扈,要雨得雨,要风得风?比翼鸟,连理枝,流金岁月,人去楼空。
站在被历史磨得透明发亮,千年古迹堆积,万年风雨造化,沉积了博大精深内容的骊山,这个浓缩了中国历史的特殊地界,从古至今,它亲历了无数历史事件,静观多代王朝兴衰与政治斗争的存亡。人世间生命的滚滚长河里有谁能长存永驻呢?唯有历史不朽!
(三)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占地开阔,门票每人90元。从剪票口进门,游人便会被现代与古朴完美融合的环境设计给陶醉,场地干净,古柳婆娑,草坪渗透春意,迎春繁星满枝,梅蕊桃蕾竞艳。
在构筑巧妙的园林小道里走约15分钟才到博物馆。正对面钢筋骨架撑起的高大拱形大厅就是一号坑,左面是二号坑,右面是三号坑。
走进一号坑大厅,里面光线暗淡,人头蹿动,交谈声却压得极低,只有导游的话筒稍微高音。进了大门,所有人会无来由的自觉收敛所有的放纵,包括声音、行动,甚至心跳声。
我随着人流站在大厅的正前方,那静静的严阵以待的兵列就在稍低于我的前方立定着。正是这种恶战在即的静态场景让人感到巨大威慑力,有半分钟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返过神后,我缓慢张开双臂,闭着眼,臆想拥抱这个宏大的场地。多么想伸手触摸他们,贴近这空前绝后的历史呀!
游览兵马俑的有黄皮肤的中国人,还有许多白种人、黑人。我还见到两位身披纱丽的印度妇人。面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先秦厚重历史,世人皆怀敬畏与仰慕,俯首膜拜。只听“嚓嚓”的相机声,闪光灯一道道的光穿透在空间里。那金戈铁马紧张的战争场面扑面而来,容不得你思绪,灵魂就脱窍而出,被战旗烈烈马嘶欲驰兵器铿锵声带入阵仗里,并驾齐驱于人马俑阵中。
整个兵马俑布阵兵法严密。不着盔甲的步兵在前三排,是敢死队。后面就是身着盔甲的长、短兵器的军阵及战车军阵。左、右两翼各有一排面向外侧的士兵,警惕地观察敌情,严防敌军偷袭。中间以车兵为主。这样步兵与战车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战斗力。细看,服饰、装束代表军衔、等级的森严;兵器、盔甲精良,寒光毕露。所有的士兵面朝东方,数千人面相各异,神态栩栩如生,有的面带微笑,神情定然;有的杀气逼人,桀骜不驯;有的沉思凝神,思乡念亲;有的刚毅决然,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据说,士兵们战前必饮酒,当战鼓紧擂时,酒壮人胆,斗争昂扬。而马匹肌肉饱满,双耳竖立,双目圆睁,昂首轻嘶,铁蹄欲奔。抬眼看到墙上“梦回秦朝”四个大字,恍惚间,我仿佛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的古战场,战马萧萧,车轮滚滚,千军竞发,呐喊声震耳欲聋,勇士们以排山压卵的雄猛攻向敌阵,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有这样强大的军队,六国如何不归秦?
从一号坑出来,走进三号坑。三号坑面积较小,有一乘马车,陶俑两两相对排列,这里是整个军队的指挥中心——“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士兵、将军们踏在铺垫着秦砖的指挥部,神情凝重,思考攻防,策划战略。
二号坑由车兵、骑兵和驽兵混编,驽兵有的跪射,有的立射,轮番而发,驽箭“嗖嗖”离弦刺穿敌寇,极具灵活机动的杀伤力。一号坑和三号坑陶俑的颜色已失,而二号坑兵俑的服饰可见彩衣。专供近观的兵俑图片上有鲜艳的大红、嫩绿、靛紫色。导游说,刚出土时的陶俑服饰佩件颜色繁多细腻、鲜艳和谐,与真人极为相似,只是见了空气颜色便氧化了。二号坑尚未全部开挖,等考古学家为我们揭开密籍,不知道要带给世人多少震撼呢?
为贴近这些兵俑,我摸了坑角的夯土堆。夯土已被无数的手磨蹭过。淡黄色的壁面光滑处有指甲的划痕,凹陷处的颗粒土滚珠般滑润。我试图拍干净手掌上的粉尘,这些粉尘竟然类似婴儿用的爽身粉般滑腻。每个兵俑身上都有文字,是工匠们的名字,俑烧制成功后,由专人负责验收,防止匠人们滥竽充数、敷衍制作。
说到文字,值得提一下秦皇陵地宫展厅用陕西蓝田玉制作的精美浮壁。壁图上记录着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包括驾车巡游六国、统一后的度量衡、文字。浮图上面只例举了两个字。一个字是“马”字,从最初似马非马到最后被确定的马字,可看出每一次演变升华后的完善与象形。最后那个被秦始皇旨定的马字,它昂首迎风,鬃毛顺立,鼻息运急,尾棕飞扬,步履矫健,活脱脱一匹神驹,奔驰中现出闪电般身姿;再说那个“安”字,每一次的演变都趋于祥和、温馨,最后的安字与今天的安字很相近,只是宝盖头不是点而是连体小竖,让人咋舌的是下面的女字,那个象征家的宝盖下的女子,步态婀娜,身形妙俏,长袖婆娑,古人认为家里有女子嗯着小曲快乐欢悦地操持家务才是最安宁的象征。多么美妙、温馨的构思,多么完美、生动地表达呀!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姓赢氏,名政,是秦庄襄王之子,华夏族(即今汉族)。在他之前有三皇五帝,而秦始皇认为自己功盖前朝,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自称始皇帝。他统一六国,统一中国文字,统一度量衡,13岁登基,定都咸阳,在位37年。自登基开始修筑陵墓,包括死后一年,陵墓修筑38年,规模之宏大难以想象。兵马俑是秦始皇的从葬坑,从出土的军队兵器、车乘、服饰、生活用具来看,当时的秦王朝政治、文化、军事相当发达,科技鼎盛,领先世界。秦始皇一生醉迷长生不老的之说,50岁时服丹药中毒而亡。他实行“耕战”策略,即边打仗边耕种。重用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使成都成为天府之国;修筑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粮仓;为了保卫江山社稷,修筑了万里长城。
秦始皇的王朝虽短,对后世的影响力却持续了两千多年,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天,他仍然使得我们不断思考历史,深受启发。
(四)
3月8日,清晨的华阴春寒廖峭,灰天阴沉。
景区的旅游车很舒适,沿途的车检也很规范。车在弯窄的道路上行,四周的山铁桶似的围追堵截,仰脸才能看见所谓的“山”完全是石壁联盟,一车人只让那石阵紧紧逼压得缓不过气。沟谷的溪流清透,山没有半点绿意,杂树丛枝藤乱挤,嶙峋巨石摇摇欲坠,石壁垂悬,疑似经鬼斧神工的凿骨捣髓。
在华山索道路口下了车。拥挤的铁索站道只能并排站两人,人与人贴得不超过一拳头。幸亏都穿着厚衣服,大夏天这么紧挨可不好消受。站道墙上有多张大照片,都是中外国家首脑人物游华山的留影。
钻进滑移的缆车,不由得人紧张,扳着脸,咬紧嘴唇。适应后,她们忙着照像,我忙着看外面的石山。开始石山很高,人在山的脚底,随着缆车缓缓高移,乳白色的山就与我并肩而立,它一动不动,伟岸、垂直。垂眼下看,山下人蚂蚁大小。绝壁上有细缝隙,隙间的藤蔓攀爬延附,藤络弯曲无草色,极似石山的血管从腑脏里伸张出来吸取天地气宇。
在稳实的缆车里了呆不过三、五分钟,出了站台,向山下一看,眼前万丈深渊,立时头晕眼昏,恐惧揪心。挨着石壁沿阶石而行,不敢停步四望,只管低头跟着前面人,抓紧冷冰冰的铁链,仿佛拉着身家性命,吃奶的劲都使在手上。
在狭窄的崖壁徐行约十分钟,有一红色仿古小阁楼挡在路中,几位卖药材的商贩坐镇厅堂。穿过厅堂,走几十级立陡的台阶,有块场地,置有休憩的木凳,游人们以山为背景纷纷照像留影。一条路朝着主峰延续,另一条路口有一小石门,上刻着“北峰顶”三字。北峰在华山五峰中海拔最低。峰顶有一巨石,极似大鱼背负着一小鱼,称“双鱼石”(隐喻“连年有鱼”),大鱼张着大口,口下有石桌,围着四只石凳,可供游人打牌、聊天、避雨。只是鱼嘴明显有修凿过的痕迹。
依在北峰的石栏边,我大胆地四下环视。东峰、中峰、西峰、南峰围堆而成的主峰如一朵精琢妙涵的白玉莲花。主峰高耸的石壁直立在不远处,粗壮的藤蔓从峰峦高处向下滋长、四处泛滥,活像天神凭空撒下一张大网把石壁兜在网里。视域内的山峦全是巨石耸立,土壤薄,大树不太多,如果把华山比做裸露胸膛的男人,山脊上那低矮的植被,如同男人身上稀松浅薄的汗毛。积雪零零碎碎地覆盖在树根、寒石上。乳白的山与灰白的天相得益彰,没有烟雾茫茫、缭绕迷幻的云海,视线里一切都清清楚楚。空谷绝径,立壁千仞。隐约可见西边谷低有崎岖小道,麻绳般绕在半崖间。那是上华山的另一条路,游人登山全仗两腿一步步丈量。路上游人蚂蚁般或躬身慢行,或仰首审视山景。能想象他们此刻面对峰高路难的复杂心理。
走过岩石贴面的擦耳岩,见一巨石,石上凿着一大一小两洞,称“日月岩”,崖旁立有“御道”石碑,据说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都曾登过华山,特赐“御道”。险象环生的路旁立有小警示牌,上写着“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提醒游客观景时切勿麻痹大意。沿途石壁上诗文刻字随处可见,从皇帝到达显贵人,甚至高僧道人无不想借文字与天地日月山水同存。铁链上有无数锈迹斑斑的铁锁,是游人登临时为祈福留存的。
山风呼啸而来,凛冽透心。山洪冲积而成的石沟里冰雪堆积,沿石壁开凿的阶石愈加陡峭。络绎不绝的游人在道中极小心地交错,互相之间不敢挨靠,生怕被撞个趔趄摔下万丈深渊。上石阶时,后者的额头贴着前者的后脚跟,远看,前者的屁股坐在后者的脑袋上,很滑稽!我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抓紧摇摇晃晃的铁链,另一手五指分开撑在石阶上,勾偻着身子,步履哆嗦,俨然一只爬行的蜘蛛。说实在,在整个上主峰的过程中,我没怎么观景,实在太陡峭,只顾低头爬山,无暇顾及风景。想起从前读老毛的诗《卜算子咏梅》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感觉这句“已是悬崖百丈冰”若用以描写隆冬时节的华山,绝无丝毫夸张。
沿路有许多挑夫,一根扁担,货物捆在梢头,中间没留绳系,减少行进时货物引起的晃荡。挑夫们黝黑的脸孔写满沧桑,个个身体精瘦,边走边唱着小曲,勉强听得出“哥哥、妹妹”之类的小调,引得游人们哈哈笑。这笑声里都是赞誉,因为负重物上华山,还唱着乡土小曲,需要相当的勇气和体力。他们给华山增添了一道别样风景。不知谁对着远山深谷大喊,我也瞎咋呼了几声。风太大,几乎没有回音。
在蜿蜒曲折山路拾阶而上,胆战心惊地攀爬而行,又累又怕,以至于汗流浃背。终于到了五台峰,我们筋疲力尽,四位体力好的姐妹继续前行,剩下的决定不再向上攀登。
远眺,三面连绵的群峰皆似刀削,花岗岩山体如白玉雪凝,跌宕起伏,自古“华山奇险天下第一”还真是名不虚传。此刻我似乎忘记了尘嚣的凡俗,忘记了心事的冗杂,心灵和谐舒展。
有三个大学生模样的小姑娘坐在旁边休息,一女孩正和朋友打电话,气喘吁吁地说:“我们已上主峰,爬了七个小时呢,现在才体会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我看着三个花样女孩,祝福在心底,接了句:“以后这几个小时是你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那女孩回声:“谢谢!”银铃般嘻笑着继续赶路……一山东男士插言说,他前一天上山时,遇到一位七十二岁的背夫,老人从十五岁开始在华山背货上山,一天两趟,每趟挣四十元,几十年从未间断过。他问老人为何这大年纪还做这个,老人说“背了一辈子,成了习惯,再说既看了华山,又养活了自己”。旁边的人听了都默然无语,各自揣摩着。虽然没见过那老人,却仿佛他就在我的脑海里,他悠然的心境也许就是欧阳修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那种山水之乐。
因体力的关系,我此次登华山半途而废,虽然与白玉莲花上最绝妙的风景失之交臂,精神上却受益颇深,心里满载而归:领悟了攀登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文化底蕴和“华山人”的坚毅性格。这些的财富让我更加珍惜成功的喜悦,去收获人生最精彩的华章!
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