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三溪杂咏之――巴公溪沧桑

三溪杂咏之――巴公溪沧桑

2013-10-23 22:16 作者:草千里 阅读量:33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蛮王寨的对面一山与之高度差不多,山上之路较为纡缓,旁边有一山体自然穿洞,此处谓之“女儿寨”,与蛮王寨并肩而立,山的背面便是蜿蜒的巴公溪。

这个地名因人而起,只不过在地理上清清楚楚,而在史书中扑朔迷离,就像一阵山风,明明吹拂着你的脸面却又不看不见。

巴公溪,蛮王寨,巴大栅王墓,这些都是他的足迹和归宿之处,然而我们费尽心机去找寻,似乎只有不可莫名的神秘与神往。巴公,是率众迁徒,兴盛部落的廪君,是以头易城,救民于难的巴蔓子?还是巴蔓子的前辈,抑或子孙?巴公,阳春白雪里歌着舞着的下里巴人,就在这条溪旁开始漂流他们的传奇与神话,千百年来,巴公溪就守在这座城池旁,守在这座古寨旁,静静地诉说,静静地等待,等待着今人的伟业,也等待着重现巴人的辉煌。

巴大栅之墓已只能在传说中感受了。相传,巴大栅之墓建在巴公溪汇入清江之处,反正葬的是一位巴王,当棺入地后,天上电闪雷鸣,人们忙进山洞避雨,雨后出来看,只见红色泥土已盖住棺木形成坟莹,所以称之为“天赐坟”,这种传说究竟是真正的天意还是后代表达的对巴王的尊敬与怀念呢?巴大栅王墓从精神上来看,已成为一个部族图腾的标志,天赐便是最深刻的教义,当年的巴人怎样涉水跋河,怎样在溪中捕鱼,怎样在风浪中搏击,已无法探究了,我的眼前似乎只有他们古铜色的背影和身后飞扬的白色浪花,也许正是随着这条溪,他们将巴人的文化、巴人的梦想流到了远方。就在巴公溪的中部、背枕之处就是蛮王寨,我想这“王”与“公”应该是一个人,寨址选择在当地最高的一座山峰上,该处属丹霞地貌,紫红的沙岩被风吹雨淋千万个世纪后,呈现出一种铁青,就像巴人当年刚毅的脸,蛮王寨呈三角形,从三个斜坡形山脊上山,呈给外界的是三个面,每一个面都是刀砍斧削般的山岩,高百余米,稍有失足便致粉身碎骨,三个山脊上各有狭道通山顶,其道可谓“天路”,有时仅在石壁上凿有小窝状台阶,有时一段小道不仅陡峭,而且仅半米左右的宽度,且两边无树无草,脚下悬岩直至山底,令人望而生畏,几乎手脚并用方可攀登。三个方向均为一夫当头,万夫莫开之地,在冷兵器时代,这里可谓固如金汤。每条上山的狭道上都有凿的圆形洞留在石头上,左右两边对称排列,每处五六个数目不等,似为当年设卡守卫处。蛮王寨顶仅五十余平方米,相传为蛮王居住之地,而他的子民等都住在山岩中间的二层平台上,较宽阔,现已荒芜,墙基等已不可多寻。软软的松针覆盖住了岁月本身的峥嵘与沧桑,只有三条天路还在倔强地拷问着探寻者的勇气与决心。

蛮王寨的对面一山与之高度差不多,山上之路较为纡缓,旁边有一山体自然穿洞,此处谓之“女儿寨”,与蛮王寨并肩而立,山的背面便是蜿蜒的巴公溪。在当年,这里有山有水,有歌有舞,有男有女,有战争也有快乐,在这样一处像世外桃源的地方,他们演绎着真正的人性。

我去探访巴公溪的时间是在某一个双休的下午,从溪头进入,在当地老农的带领下,费尽气力爬上了寨顶,时间已至黄昏,暮色中,蛮王寨孤傲地立在群山之上,腑瞰着这一片后世子孙的家园,三面绝壁仍似当年的雄壮,只是脚下的平坝里,平房连片,电灯通亮了,当年赤膊草履,火把照亮,刀枪泣寒的蛮王寨已隐匿在史籍的角落里,站在山顶,看见巴公溪鳞鳞的波光,正是这一条溪水,滋养了这一群雄壮的汉子,丰腴的女人,这才有了巴文化,巴文明在华夏的衍生。远处城区内灯火通明,古老的连珠塔也被彩灯装点的玲珑剔透,而蛮王寨上山路旁的石窝里,仍回荡着千百年未变的山风,现代文明的城区与沧桑古老的蛮王寨作着历史的统一与对峙。

下山后在暮色里,看巴公溪中的月影,随波荡漾成一片碎银,心头忽地掠过“江月年年初照人”的古句,蓦然回头,却见一镰新月挂在蛮王寨顶的松林上,寒寒的,就像一柄史书上记载的巴人柳叶剑,正在慢慢刺向我的心头。

怡儿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三溪杂咏之――巴公溪沧桑》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