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隐居平江的苏东坡孙儿“苏符”

隐居平江的苏东坡孙儿“苏符”

2013-10-26 04:53 作者:奇驹 阅读量:40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苏符子孙后代,也人才辈出。苏符长子苏峤。曾为江东从事,湖北宪曹司属官,右朝奉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历谏省,给事黄门,侍制显谟阁。

在平江的东乡嘉义岭,有一处默默无闻的墓茔,静处在萋萋荒草和垅垅菜畦间,曲水为伴,垂柳拂扫。地方上的人只知道小地名为桂花园,却不知道还有一个地名叫做苏家坦。这座墓茔,只知道是一个姓苏的人葬在这里,哪知道他与中国唐宋八大家的苏东坡,竟是公孙关系,生前官至礼部尚书,权倾一时。墓茔的主人,名叫苏符。

苏符是苏东坡长子苏迈的次子,出生于1086年,他出生的时候,神宗驾崩,哲宗小皇帝即位。器重苏东坡才学的祖母高太后垂帘,有相同政治见解的司马光被起用为侍郎,旋即要苏东坡出任登州太守。刚刚赴任五天,又诰命诏回京都,任礼部郎中。本来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归隐田园正惬意地过着“田舍翁”的生活,创作上,《赤壁赋》横空出世。新君主的即位,在苏东坡来说,又掀开了他生平中一个崭新的篇章。

这一年,苏符出生了。时年50岁的苏东坡再见孙儿出世,心情格外高兴。苏辙也从贬放之地,回到京城,出任谏官,兄弟同觑龙颜,同朝陈述自已的政治见解。苏家可谓是“三喜临门”,因此,苏东坡亲自给孙儿取名为符,字仲虎,他是寄希望于孙儿能够象一头猛虎,长大了傲视士林,成就一番功业。同时也为自已应对诸多政敌,增加龙虎胆气。

多灾多难的苏东坡,在苏符刚满四岁时,又噩运当头,被贬放杭州。被贬、召回、再被贬,“二年阅三州,我老不自惜。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苏符陪同在爷爷身边,看惯了新旧两党的倾轧,体味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苏符早慧,自小学业精进,下笔锦绣,在艰难困苦中,承欢在苏东坡膝下,给予苏东坡莫大的快慰和欢欣。

苏东坡五十九岁那年,哲宗罢去苏东坡定州任。自此,苏东坡踏上了晚年漫漫贬谪征程。苏符在祖父贬放惠州的时候,他恋恋不舍送别祖父,随父亲苏迈留在常州宜兴居住。

苏东坡的侍妾朝云死后第二年,苏符的父亲通过表兄程正辅的努力,被任命为韶州仁化县令,因为离惠州近,苏符便欢天喜地地与祖父再聚在一起。重逢时,苏东坡慈爱地望着这个俊朗清秀的少年,正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更加宠爱有加。于是,苏东坡自已作主,命苏符娶了弟弟苏辙的外孙女为妻。苏符16岁那年,苏东坡被贬海南,送别祖父时,苏符哭成了泪人儿,他很想跟随祖父去海南,可祖父不答应,并反复叮嘱苏符兄弟读书上进,不要因为祖父的遭际而灰心丧气,今后朝政清明后,大宋朝廷是需要有才能的人才辅佐的。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一代文豪苏东坡颠沛流离、病魔缠身,终于瞌然长逝。

至于苏符是何时致仕做官的,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只是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有过这样的记载:“苏东坡已去世,有关时政的感情冲动的争斗风暴也已过去。南宋的高宗皇帝坐在新都杭州,开始阅读苏东坡的遗著,尤其是他那有关国事的文章,越读越敬佩他的谋国之忠,越敬佩他的至刚大勇。为了追念苏东坡,把苏东坡的一个孙子苏符赐封高官。”

那也便是说,苏符仕途真正发达,最少也是在40岁以后。有关苏符官职的记载,在《苏氏族谱》中是这样记述的:

“苏符(1086——1156年)字仲虎,苏迈之妻石氏所生,苏轼之孙。苏符自幼力学,负大志,随侍苏轼十五年。苏辙去世,以遗恩授假将仕郎。后改宣教郎,擢国子丞,改司农丞,迁仓部职方外郎,知蜀州(今崇庆)。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除尚书司勋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十年,权礼部尚书。十二年,提举江州长太平观,除知遂宁府。十六年,复敷文阁侍制。有制诰表章十卷、文集二十卷,特赠左中奉大夫,累封眉山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后隐居于湖广平江,人称“来苏大人”,二十六年七月丁未卒,享年七十岁。卒葬平江义口。苏符娶妻王氏,生三子:峤、岐、岘。”

绍兴十六年还在文阁侍制的苏符,其整个仕途,是在国家和民族的忧愤煎熬中度过的。金兵与大宋在淮河长期兵戌相见,这场“拉锯战”,如果没有秦桧从中作梗,把正取得节节胜利的军队召回,就极有可能一鼓作气灭掉女真族所建的金,解救在异族铁蹄下呻吟、渴望王师北上的千万百姓,光复大好河山。可惜功败垂成!“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苏符再有报国抱负和盖世才能,也只能象辛弃疾仰天悲叹一样“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苏符心力疲惫,心灰意冷,于是向高宗皇帝赵构上了一封奏书,说明自已谢职挂冠的退休意图。解甲归田后的苏符往哪里去了呢?他首先回了一趟四川眉山,然后,举家南下,在湖南落地生根。苏符带领自已的小儿子岘,从洞庭湖溯汨罗江而上,在风景异常优美的连云山下的石湖(现义口村)定居下来。

平江,地处湘北门户,因特殊的地理风光和天然的山岭屏障,古往今来,便有“盛世后花园、乱世避风港”的美誉。一条清绝天下的汨罗江,从春秋战国起,叶叶小舟承载着诗祖屈原、诗圣杜甫等众多文化名流齐聚在这里。一逢兵荒马乱,宦海失意,众多的权臣贬官,携家带口,或独身远行,都不约而同地选中这片幽避俊美之地,隐居下来,过着远离功利、皇权淫威和党争倾轧的田园生活。许多姓氏从京都迁居而来,因此,也有了“平江多唐宋大族”的说法。

南宋初绍兴年间,平江的山川,又一次迎来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的孙子苏符。自苏符始,苏氏子孙繁衍生息,与随后而来的黄庭坚的后代子孙一起,再一次增加了这条“蓝墨水”江河的文化份量。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据民间流传,苏符“贤明博爱”,远近闻名,被人尊称为“来苏大人”。苏符归隐田园后的最大爱好,是在离村子不远的嘉义岭丛林山水间,结庐写作。这其间,他将自已终生著述的文章,整理为二十卷文集。他结庐的地方,曲水环抱,其地势酷似一个太极“八卦图”。在这块貌似“阴阳鱼”的风水圣地,他将祖父苏东坡为《易经》所作的传,反复揣摸,解脱了宦海沉浮中久久不能解开的心结:无心于物,不受物累;无所忧虑,随遇而安;性情自足,与天地合一。他达到了一种超越利害得失、是非谋虑的绝对的自由人生化境。

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苏符70岁去世。儿子们按照他生前的意愿,将其葬在他结庐的“苏家坦”。他的墓茔,背靠滔滔汨水和巍峨黄阳山,面朝连云山,香蘅溪畔,村岚柳色,景色美极!因不事张扬,历代县志、州志,在“古墓”卷中未有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谢江桥时,其墓石被群众拆了,抬去砌了三个桥墩。上世纪九十年代,苏氏后人由光绪和民国九修族谱进行支源流考,并按族谱中关于迁平始祖苏符墓图的记载,在嘉义岭老街上下街交界的桂花园,寻到这座祖茔,并行了修复。修复后,其墓气势磅礴,座落于新城与老城之间,有盘龙之势。

苏符子孙后代,也人才辈出。苏符长子苏峤。曾为江东从事,湖北宪曹司属官,右朝奉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历谏省,给事黄门,侍制显谟阁。乾道九年,宋孝宗曾作《御制文忠苏轼文集赞并序》赐苏峤。序云:“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充分肯定了苏东坡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苏符三子苏岘,初为海陵县丞,后为太常寺主簿,知?州,福建转运使,秘阁修撰等。苏岘学有家法,喜作诗,有《绮语编》三卷。淳熙十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平江县三墩乡有苏岘墓。共和国十位苏姓开国将军,苏振华上将、苏鳌少将、苏鲁少将、苏宏道少将等,均为苏符后裔。更有科技、文学、艺术界的佼佼者,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示出苏氏厚重的家族渊源和魅力风采。现在每年苏符后裔均从三墩等地赶往嘉义岭祭扫祖墓,追念先祖。

怡儿

相关文章关键词

《隐居平江的苏东坡孙儿“苏符”》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