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元旦去看一个人

元旦去看一个人

2013-10-23 23:33 作者:万之 阅读量:32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从鲁迅故居出来,我立即汇入了浩浩人流,在元旦这个假日,无论行人还是商家都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生活总是以它自己的规范演绎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2011年的元旦我终于踏进了上海鲁迅公园。终于,我用这个词似乎有点夸张和沉重,但它却是我那时刻心情最真实的写照。许多年来,有许多次到过上海,也萌生过许多次去瞻仰一下鲁迅墓地的念头。然而,终因来去匆促或是有事羁绊终未如愿。

天气有点冷,风打在脸上有凛冽之感,但阳光却很善解人意,比较热烈。公园的背风朝阳处有好几拨自拉自唱的老年人。他们的歌喉洪亮动人,神色也是专注投入,给萧瑟的寒冬平添了些许的春色和暖意。循着公园的小径我找到了鲁迅先生的墓地。

墓地呈长方型,开阔疏朗,两边植着葳蕤的苍松翠柏,中间是一个封闭式的大草坪,草坪的中央矗立着鲁迅先生的铜像,基座上镌刻着“1881??1936”先生的生卒年份。先生端坐在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扶手上,神色凝重而坚毅。“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先生忧国忧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得到极致的张扬和展示。让我想起鲁迅先生永远都在探求、搏击、奋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一生。不由我不肃然起敬。在先生的铜像前,我留下了定格的一瞬。

缓缓地步近鲁迅先生的墓地。公园里人很多,但墓地前却很清静,少有游人。是的,这里应该是个庄严、肃穆的处所,这里睡着着一个伟人,睡着一个“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为国《彷徨》,为民《呐喊》而操劳过度的勇士。他把毕生的精力都付给了民族,无愧于“民族魂”这震撼人心的赞誉。他太累了,他需要好好地睡上一觉。

鲁迅先生的墓地占地1600平方米,全部由细密坚实的花岗岩构筑,朴素、庄严又厚重、大气,先生的灵柩就静静卧在中间。墓穴的后面是一块照壁式的大墓碑,高5米多,宽10米多,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金字。在周围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显庄严、肃穆。在墓前的栏杆上,躺着一束小白花,花还很鲜艳,花蕊和叶间还沾着盈盈的水珠。可以想见,在我到来之前刚有人来拜谒过先生。我没有花也没有任何可以祭奠先生的物什。突然,想起先生是抽烟的,我点燃一支烟,跨过栏杆,虔诚地把烟插在灵柩的石缝间,深深地鞠上一躬,让飘飘?a href='/plus/search.php?kwtype=0&keyword=+%C1%F4'>留恋南阊碳耐形叶韵壬?陌?肌?br />

拜谒完鲁迅墓,我又走进了鲁迅纪念馆。纪念馆就在公园内,建筑不高,就二层,纯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乌瓦白墙,有高耸的马头墙。一层为“朝华文库”、报告厅,二层是鲁迅生平陈列馆。陈列分为“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华夏民族魂”五个专题,集中展示了鲁迅先生从就学到弃医从文、到用犀利的笔唤醒国人,反抗强权,坚持社会正义的硬骨头精神。在纪念馆里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石膏遗容,鲁迅先生诗和小说的手稿,还有当年发表鲁迅先生作品的《小说月报》、《新青年》、《申报》等原件。在影视厅循环播放着当年鲁迅先生逝世时,社会各界近万人为先生送殡、治丧的影像。

我找到山阴路132弄9号已是正午,弄口豁然悬着“鲁迅故居”的牌子。这是一幢旧式的三层红砖小楼,并排是9户人家,鲁迅先生就住在最里面的9号院。因为已是午间,是故居闭馆的时候,我只能在外面细细地看一下这座小院。院子很小,但很精致、整洁。青砖铺地,有一个小花圃,栽有一株石榴树。屋门是棕红色带玻璃方格的木质门,看上去格外的沉静、古朴。这是鲁迅先生生前最后的居所。从1933年先生搬过来居住,直到1936年10月19日去世,就在这座三层楼的寓所里,鲁迅先生撰写了《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翻译了《死魂灵》、《俄罗斯的童话》等多部外国文学作品,也曾经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据介绍,故居按照鲁迅先生生前居住的情景复原,镜台上的闹钟指针停在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这是先生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时刻。还是再在故居前定个格吧,虽然我没有能进去瞻仰,但我了却了我的心愿。

从鲁迅故居出来,我立即汇入了浩浩人流,在元旦这个假日,无论行人还是商家都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生活总是以它自己的规范演绎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我想起了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说得精辟。

相关文章关键词

《元旦去看一个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