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阁二难
导读(1985年11月17日安徽《文化周报》)方氏姐妹在才学上不分高低,在生活经历上,各有所难。故时人用“闺阁二难”称之。“二难”原指“难兄难弟”,这里借为“难姐难妹”也。
明朝末年,安徽桐城人方大镇,官居大理卿。他的两个女儿方孟式和方维仪,才华出众,当时人称为“闺阁二难”。
方氏两姊妹工诗画,精书法篆刻。她们的乐府诗词,磊落崇岭,激壮沉实。她们的绘画,运墨疏淡,意在画外。尤其是方维仪的白描,并不比北宋大画家李公麟逊色。她的观音大士像,被王士祯称为“妙品”。
这两姊妹的书法,或肖“二王”,秀丽妩媚,龙飞凤舞;或法怀素,遒劲潇洒,自然成趣。不过,方孟式的诗,大多音调高雅娴淑,风格质直。而方维仪的诗,豪情侠气洋溢,感情真挚细腻。方孟式的诗,多是闺阁儿女之情,方维仪的诗呢?却敢于面对现实。如她的《旅秋闻寇》中有“生民涂炭尽,积血染刀环”句,明显表露忧国忧民思想。她的《出塞》中“小兵知有死,贪吏尚求钱”句,揭露了明朝末期的黑暗统治。《明诗别裁》赞道:“如读杜老伤时之作,闺阁中乃由此人!”
方孟式著有《纫兰阁前后集》,方维仪著有《清?阁集》。她们的“文章弘瞻”,能与曹大家媲美。可惜,她们的身世命运却不能像她们的才学春风得意。而是悲苦凄凉,彤云密布。
方维仪早年即寡居。在结婚的时候,她的丈夫姚孙?已卧病六年。方维仪很贤惠,“扶起居,侍汤药,挥蚊蝇,搌痰唾,左右周旋”,对她丈夫关心备至。姚孙?早逝,是对方维仪第一次严重打击,谁知屋漏竟遭连阴雨,行船偏碰顶头风。姚孙?死后,留下的一个遗腹女,仅为养了九个月又夭折了,这不能不使方维仪悲痛欲绝。“万物有托,余独无依,哀郁交集,涕泗沾帷”,在此期间,她写了不少伤感之作。但多是随写随弃,不愿此等诗作传于后世,所以,“离忧怨痛之词”,世人所知无几。不过,方维仪还是有抱负的闺门女杰,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奋起拼搏。她回娘家寡居后,同弟妇吴令仪一起,共同教养侄儿方以智。方以智后来能精通天文、地理、历史、生物、医学、文学、音韵、绘画篆刻等,成为声名轰动天下的思想家、科学家、爱国名士、著名学者,方维仪应该说是立一大功。
方孟式是个官夫人,她的丈夫乃山东布政张秉文。方孟式对方以智的教养较少,她婚后生活很幸福美满。但是,崇祯十三年,也就是1640年,她丈夫驻守山东济南府,被清军攻陷,张秉文奋力抗清,结果遭到残杀,死于城头之上。方孟式得讯,痛哭一番,时值清军逼近,为了保持民族气节和妇女的贞节,遂投池水而死。
总之,方氏姐妹在才学上不分高低,在生活经历上,各有所难。故时人用“闺阁二难”称之。“二难”原指“难兄难弟”,这里借为“难姐难妹”也。(1985年11月17日安徽《文化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