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为何把整治小金库仍然纳入重点
导读从表面上看,私设小金库是对权力监督不力造成的。设置初衷是单位为了本单位领导用钱方便和谋私利,诸如请客送礼、游山玩水、和私分公款等均可在小金库堂而皇之的报销。
·时评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28日召开会议,听取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2010年工作汇报,分析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势,研究部署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和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12月29日人民日报)。众所周知,小金库治理近年来一直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点,去年中央治理工作领导小组14个成员单位的部级领导,先后两次带队分赴有关地区和部门开展督导调研。原有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又新发现小金库1175个,涉及金额14亿余元;通过摸底排查,发现瞒报、漏报小金库861个,涉及金额5亿余元。说明问题不是一般的严重,已经到了非彻底解决不可的地步。
截至到12月10日,去年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共清理出小金库25738个,涉及金额127亿余元,在整改处理的基础上正抓紧构建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自查自纠发现小金库19855个,涉及金额88亿余元,现已转入重点检查阶段。通过组织“回头看”,全国382个自查自纠“零申报”和重点检查“零问题”的“双零”县区消除335个,成绩还是不小。
小金库主要滋生腐败,很多腐败就是从小金库开始的。党中央、国务院在治理小金库问题上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明确要求彻底清理。这为今年1月召开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作好了工作准备,定下了基本框架,指明了工作方向。表明中央充分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纪检工作,彻底清除小金库这个腐败毒瘤,对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扭曲了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影响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它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因此,要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小金库”治理工作的认识。要把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把有限的资金与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地方,积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召开,为做好今年反腐倡廉工作划定了路线图,部署的新举措,凸显中央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的决心。会议开在年底既承前又启后,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同时在年关这个敏感时节,对心怀鬼胎、心有所求的部分领导干部敲响警钟,告诫这些人封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手,不要因为一时贪念,踩进污泥潭,踏上不归路。
整治小金库,是中央权力层厉治腐败的“组合拳”之一。从中央到地方要成立有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审计、民政、国资委、组织、宣传、公安、人民银行、证监、银监、保监、税务等部门参加的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今年还要加大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的力度。要公开设立举报奖励制度,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举报人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开展了两次小金库的专项治理工作。这二十几年来,整治小金库的效果为何不理想?就因为雷声大雨点小。比如去年全国官方清理与单位自查共达四万多个小金库,而受到行政处罚的只有842人,受到组织处理、党纪政纪处分和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只有1827人,处罚面小、处罚力度太轻是根本原因。由于处罚力度不够,由此造成小金库问题日益猖獗。按常规,小金库主要来源有: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户核算设立小金库;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现在建立小金库的手段不断翻新,有的将这部分“账外账”放在本机构下属酒店、按摩消闲中心,因为酒店等属于企业,审计机关一般不对他们做审计,象这样用巧妙的变通办法建立小金库的单位各省多的很。
犯罪分子主要是利用小金库进行贪污、私分公款,也有的将单位小金库作为个人小金库,自管自批,贪污挪用。据媒体报道:“海南省在各级检察机关查处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案件中,有20余起案件与小金库有着直接联系”。从这些案件看,小金库的涉案金额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数额之高,折射出小金库危害很大,小金库已成为腐败的温床。虽然中央三令五申清理、治理,却依然未能阻止小金库的扩张和蔓延。小金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慢慢演变成一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腐败黑洞。据国家审计署总审计师孙宝厚的推算,目前,中国党政各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每年可能有827亿元人民币的规模,数目之大触目惊心。我国从1989年开始治理小金库以来,不仅屡禁不绝,而且愈打愈多,上至中央机关,下至乡镇,只要是个单位就有小金库,即便是牵头整治小金库的财政部、审计署,都不敢保证其下属单位,能全部做到“洁身自好”。
从表面上看,私设小金库是对权力监督不力造成的。设置初衷是单位为了本单位领导用钱方便和谋私利,诸如请客送礼、游山玩水、和私分公款等均可在小金库堂而皇之的报销。表面上假公济私合理合情,非知情人不易察觉,从单位的账本上更不易查出破绽。由于小金库设置的随意性,又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资金的来龙去脉除单位负责人和经办人外,别人无从知晓。从深层次看,是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由于小金库能化大公为小公,有些领导急功近利,从本单位利益出发,把国家和单位的收入变通后设立小金库,以便给职工发放福利。每当有关部门前去查处小金库时,都有少数领导出面说情,并想方设法为其掩盖搪塞,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些地方除一些公开私分、贪污小金库情节特别严重者,受到法律惩处外,对一般者往往只是批评一下隔靴搔痒,根本起不到威摄作用。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小金库问题,不能仅靠单纯的打击或运动式的专项整治,而要完善各项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制度。要在财政收入中,加大给各个单位留存的比重,使后者有能自主使用的经费。扩大了资金的留存,地方或部门就会有积极性去申报真实的经营收入,不再藏着掖着瞒着。财政透明了,就便于大家监督,腐败就无处藏身。税务要跟上,让这部分多留存的收入纳税。一切都变成“明”的,大家就会主动申报纳税,国家税收也就增加了。鼓励举报,把职工群众参与调查和鼓励监督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顶风违纪仍然还在设立小金库的主要领导,一经查实就地免职。对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要实行经济罚款。凡以集体名义私分小金库的钱,实质上是在变相贪污、私分国有资产,是不折不扣的犯罪行为,给国家造成了经济损失,腐蚀了广大干部职工。在法律上应当对其性质加以确定,不能再让集体私分公款的责任者,逃脱法律的制裁。只要各级主管领导有决心,通过这样几条途径,小金库的清除便指日可待。
(2011-01-0317: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