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沙漠孤行记

沙漠孤行记

2013-10-26 05:16 作者:朝宗慕鱼 阅读量:42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钟楼,大漠中这么一幢独具特色的建筑,让我深思许久:有中国古亭的建筑风格,八角楼阁。有伊斯兰教的艺术特色,四根圆形砖柱上是四个白色的圆顶,但是圆顶又绘有蒙古包的图案......

我到榆林来已有四次,但前几次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无暇顾及榆林风情,虽早已对榆林的名胜古迹耳熟能详。此次到榆林稍住几日,便有幸饱览北方的书法艺术宝库----红石峡,古长城上最大的战台----镇北台和保存完整的榆林古城墙。它被誉为第二古城墙,仅次于西安古城墙。

榆林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期,那时称鬼方,它地域广阔,北达河套,与匈奴相接;南抵中原,与汉人相连。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王朝必争的军事要塞。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将军收复河套地区,并和扶苏一起治理漠北。为抵御匈奴的南下入侵,开始修筑长城,镇北台此时已初具雏形。直至明朝,朝廷为巩固政权,镇北台才完全建成。

榆林为兵家必争之地,无数次的战斗,厮杀便是司空见惯了。场景何焉?诗人唐龙的《秋日出塞》形象,直观地把战争场面展现给了后人。诗云:“鼓角川原振,旌旗日月明。屯兵红石峡,斩将黑山城。血染芹河赤,氛收榆塞清。阴山应有泪,飞檄到神京。”,还有诗云:“金鼓军马声犹闻,山河尽赤血染红;可怜无定河边骨,忧是春闺梦里人。“残酷的战争景象,无不使人毛骨悚然,襟泪成河。但战乱之后,便是祥和,繁荣的氛围。于是榆林成为蒙汉交流的重要商埠。大汉先进的劳动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制度传入了蒙古。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少数民族的优势。直到现在北方人穿的胡服便是历史的证据。百年的和平交流,汉民族融合了许多的少数民族,如旬奴、鲜卑、氐、羌等等。致使榆林成为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地区。

封建社会,文化的交流往往以宗教文化为主体。在漠北,红石峡的摩崖雕刻便是见证,其由佛像雕刻转变为书法雕刻,则是集南北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典范。精湛的石刻,异彩纷呈,其中不乏有浓厚的战争色彩,如:华夷天重、蒙汉一家、还我河山、威震天边。

镇北台,红石峡在榆林只是窥之一斑,真正集榆林历史大成者,乃榆林古城。

榆林古城始建于明正统年间,后经成化,弘冶,正德年间的三次重修便形成现存之盛况。古城以钟楼为中心,呈南北走向,北门—广榆门、南门—镇远门、东门—振武门、西门—宣威门。可惜城门皆成黄土。走进古城南大街,依次可看到新民楼、万佛楼、凌宵塔。最南端的凌宵塔高耸入云,乃古人通天入地之通经地,表达了古人亡则成仙的愿望。我欲登塔归去,望苍生几许。然而凌宵塔破败甚也,以无人能上。延街北上,远远望去,万佛楼就像一尊弥勒佛静坐佛台。敞开佛襟,普渡众生。阿弥托佛,我鞠躬三拜,以示大汉子民虔诚之心。

距万佛楼向北不远是新民楼,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纯木结构,正门一匾额,曰:天上高真。乃书法家叶兰真迹。从古到今保存下来木塔,木楼在中国并不为奇,但能在大漠之中能够完整保存,到令人颇为叹之,它无不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造艺术。楼体分四层,层层跃上,呈八角玲珑之势。古朴的琉璃瓦在阳光下依旧俏眼迷人,游人无不三步一回首、离开新民楼,径直往北走便到了榆林古城中心??钟楼。

钟楼,大漠中这么一幢独具特色的建筑,让我深思许久:有中国古亭的建筑风格,八角楼阁。有伊斯兰教的艺术特色,四根圆形砖柱上是四个白色的圆顶,但是圆顶又绘有蒙古包的图案,更为可观的是有现代西方式的建筑形式,在北门的正上方是西式古钟的钟盘。钟楼的整体呈朱红色,体现了皇室的王权和霸气。融为一体的多元化建筑风格给后人说明了什么呢?那就是在当时稳定的社会已经形成各民族共居,生产生活,文化频繁交流,相互共融的局势。

走出榆林古街,来到古城墙,处处是坍塌景象,破烂不堪,满眼荒凉。看着无法形容的墙堡,顿有西风裂,北雁南飞的愁伤之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孤寂之心。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的悲凉之感。是战争摧毁了堡,是风沙吞噬了古堡,还是今天我们将他怎样了呢?城墙根底的现代建筑已是星罗棋布,有的直穿城墙腹体。历史的遗迹固然可贵,但如何对待遗迹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将其弃而不顾,任其自然存亡,还是将其全部的保存,确保历史的完整。无论何种方式,它的历史价值才是要解决的核心。

走了一天,看了一天,想了一天,与历史对话,与心灵对话。下午回到房间,全身已经酥软。吃过饭,便躺在床上,闭上疲惫的眼睛,静静的享受着这份静谧。停顿的是身躯,活跃的依然是思绪。不觉大脑又开始了新的旅程。

若雨

相关文章关键词

《沙漠孤行记》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