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的诗歌朗诵经历

我的诗歌朗诵经历

2013-10-24 04:49 作者:赵春华 阅读量:40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我喜欢写诗,也喜欢朗诵诗,我认为:诗人应该学会朗诵诗,应该掌握一些诗歌朗诵的技巧,这是很有意义的。诗歌应该写得朗朗上口,有节奏感,有内在的音律美.....

我喜欢诗,喜欢写诗,也喜欢朗诵诗,我的文学创作是从诗歌开始的,那是一九七三年九月,那时我写出了自己平生的第一首诗《秋收曲》,至今已有三十七年了,那是上高一的时候。我喜欢朗诵的时间更早一些,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朗诵课文,放暑假的时候给小伙伴们朗诵《红旗飘飘》里参加长征的将军们写的长征回忆录,自己感觉朗诵得有味道,小伙伴们也都喜欢听,暑假的很多时间都是这样和小伙伴度过的,现在想起来也津津乐道,当时特别得意呢。

到了初三和高一的时候,特别喜欢朗诵诗,因为朗诵诗与朗诵其他的文字不一样,诗歌更富有激情和节奏感。我那时候也变声了,变成成年人的声音,再不是童声了,底气也比较足,朗诵起来声音洪亮,富有磁力。语文老师总是让我站起来朗读课文,我朗读起来也很来情绪,朗读起来充满激情,同学们也都喜欢听我朗读课文,或者是课文以外的诗。

记得当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解放军报》几个整版篇幅刊登诗人张永枚的长篇诗报告《西沙之战》,老师就让我带头朗诵。不管当时处于什么样的政治背景,《西沙之战》后来作为《四人帮》的御用文学遭到了批判,但当时写得这样有气势的诗还是很少见的,所以我朗诵起来也很豪迈,很来劲,这个时候我感到自己在朗诵上的把握比较好了,也更喜欢诗歌朗诵了。我感到很兴奋,因为我知道该怎样朗诵一首诗,对诗歌朗诵更充满信心了。

高中毕业以后回乡参加劳动,成为生产队的一名社员,没有丢下写诗,更没有丢下诗歌朗诵,对诗歌朗诵更喜欢了。公社广播站和大队广播站经常播送我写的诗,原来都是由广播员或公社和大队喜欢朗诵的主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与广播员一起朗诵我的诗,再后来干脆我就自报奋勇朗诵自己写的诗了,因为是我自己写的诗,所以朗诵起来更富有激情。由我参与朗诵的诗都是由是我来配乐的,选择什么类型的音乐,组诗和长诗的音乐布局,女广播员拿出一打唱片让我挑选,唱片虽然不是很多,但也要挑出比较适合的音乐,使配乐诗朗诵达到一定的效果。

我总是在一些重大节日写一些长诗,比如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和当地共青团召开代表大会的时候,写的诗一般都要朗诵二十分钟或近三十分钟,中午和晚上各村的大喇叭里播送的就是我的诗。我也经常写一些组诗,比如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锻炼的诗,一般组诗都是六七首的样子,比如反映知识青年在农村锻炼的组诗《青春红似火》,我搞了五辑,每辑都有六七首或七八首,都配上音乐朗诵,由我女广播员朗诵的。那个女广播员的声音清脆而富有韵味,她是插队知青,后来调到了区广播站。

八十年代初,进城上中专,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分配在一所财贸干部学校,因为住在学校平时不回家,所以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参加朗诵培训班,培训班的学费是每人五元,培训班是由几个致力于朗诵事业的艺术家共同组织发起的,有瞿弦和、周正和殷之光,参加培训班的大概也就十几个人,每天晚上上课,大概上了十次课。学习的地点在北京复兴门附近广播大楼旁边的三间平房里,房子里什么都没有,地面还是土地,屋地上摆着十几只小木凳,我们听课的学员就坐在小板凳上听课,老师站在面前,什么都没有,没有讲台,就是站着给我们上课。当时屋子里的房梁上挂的就是普通的灯泡,光线很暗的,屋子的木门都关不上。当时殷之光老师还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演员,住的很近;像瞿弦和老师住在和平里,那是比较远的,周正老师住的也是不近的。因为他们都热爱朗诵,把朗诵当做一门艺术推广,他们对朗诵事业的执著追求从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作为话剧演员,他们在朗诵领域的贡献使他们都成为著名朗诵艺术家,后来殷之光老师辞职丢掉铁饭碗,搞起了北京朗诵艺术团,自负盈亏。记得当时艺术团租用甘家口的几间平房,就在那里办公,条件很艰苦。现在想起当时那些著名艺术家那样热爱朗诵艺术,那样平易近人,热心推广朗诵艺术,热心培养朗诵人才,现在我的内心还都是非常感动的,他们不但是热心的,而且是无私的。即便我们十几个学员每人交了五元的学费,但恐怕连他们打车的钱都不够,更不要说这么大老远来给上课,晚上来不及在家里吃饭,到外边饭馆里吃顿饭了。说实在的,上课的地方什么都没有,连个自来水都没有,更不用说喝杯热水了,口干舌燥也没耽误给我们上课。

通过艺术家们的授课和亲眼目睹和亲耳聆听了艺术家们的朗诵,我对朗诵更了解也更热爱了,朗诵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当然更多的精力还是花在写诗上面,朗诵只是我的另一个业余爱好。我认为:诗人应该学会朗诵诗,自己写的诗自己来朗诵效果会更好一些,自己的诗自己朗诵不了毕竟是一个遗憾。我特别欣赏前苏联结杰出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出色的朗诵艺术家,自己的诗自己朗诵,到工厂、到部队,走进工人和士兵中间朗诵自己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插上了翅膀飞遍整个俄罗斯大地,这是值得我们羡慕的,作为一个诗人也是自豪的事情。

前不久,初中同学聚会,这是我们毕业三十八年后的第一次相聚,在此前一天我写了一首比较长的诗,献给我们这次同学聚会。聚会的那天我朗诵了自己写的诗,虽然大多的同学都是当地农民,但在我朗诵诗的时候,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聆听我的朗诵,整个场面鸦雀无声。当我朗诵结束的时候,全场立即爆发出热烈不断的掌声,我为这样的场面感染了,同学们是喜欢诗的。我写的诗充满了感情,诗中有对我们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叙与回忆,同学们听了感到很亲切也很动情,再加上我的朗诵富有激情,底气十足,声音洪亮雄厚,同学们能够被我的朗诵感染也在情理之中了。

最近海淀区文联和作协准备搞一场诗人崔墨卿作品朗诵会,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担当朗诵,因为殷之光老师和崔墨卿老师是多年的老朋友,所以此次朗诵会实际上是由殷之光自己承办的,海淀区文联和作协提供演出场所,组织海淀区文联和作协的诗人们观看朗诵演出。老同学、作家李进明早就告诉我这场诗歌朗诵会的消息,说实在的我也很想去;昨天他又给我打来电话说区作协副主席要你参加。我说时间是个问题,毕竟白天要上班,不好请假,再加上演出的那天正好是单位事情多的时候,一个萝卜一个坑,又有一个同事回老家结婚,所以这样的好机会也自然就放弃了。我是海淀区作协会员,又是以诗人的身份加入作协的,理应参加崔墨卿老师诗歌作品的朗诵会,而殷之光老师又是我非常喜欢的朗诵艺术家,再加上我这样喜欢朗诵,还是应该去的。

我喜欢写诗,也喜欢朗诵诗,我认为:诗人应该学会朗诵诗,应该掌握一些诗歌朗诵的技巧,这是很有意义的。诗歌应该写得朗朗上口,有节奏感,有内在的音律美,看都看不懂,写得很拗口,不要说是诗,就更谈不上是好诗了。诗歌如果不能插上翅膀飞翔,就不可能走进读者的心中,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读者,这也是读者越来越不喜欢诗,越来越疏远诗,诗歌越来越没有市场的原因所在吧。你的诗连读都读不了,你还写什么狗屁诗?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这是诗歌的悲剧。这是值得当今写诗的人们应该反思的问题吧。

2011.1.13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的诗歌朗诵经历》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