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古代怨诗(上)
导读帝王宫禁是封建礼法制度最严密、专制力量最强的地方。任何人对专职的君主稍有非议,即会遭到残酷的镇压。朱庆余的这首诗,写两个宫女,并立在长廊....
我很赞成吴调公先生的观点,古诗的一怨二趣三怪,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的心理状态和古诗的气度、韵味。以上我谈过趣诗和怪诗,这里主要说说怨诗。
言愁写恨是为怨。掀开古代诗史,怨诗面广量大,煌煌可睹。记录着各个层次人物缘自不同的遭遇,汇集诸多辛酸和愤悱凝成的怨的事实。苦也怨,悲也怨,别也怨,穷也怨,累也怨,后宫怨,苛政怨,怀春的姑娘思念情郎也有怨。一个人终其一生,不可能没有怨。纵观古代怨诗,可以让我们体验到古代诗人的自我净化,也可以看到他们对现实深深不满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没法取得平衡的发泄。
鉴赏古诗,如果不能把握古诗的“怨”,就无从理解古代诗人的忧患意识,就不可能认识从屈原的“发愤以抒情”,到韩愈的“物不得其平则名”,以至于刘鹗怀着满腔悲愤大谈其不同文人有不同文人的“哭泣”。
怨诗种类也很多,比如:
一、闺门怨。主要是描写深闺女子独守空房,或思念远征的丈夫,或盼望久旅在外的夫君,或怀念情郎,在离思萦绕别恨缠绵中哀怨妙龄的流逝,表现对爱情和家庭的执著追求。比如——
张?的《闺怨》: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张?是唐武后久视时进士,曾官监察御史,他这首诗,就是写家中妇女对出外征战的丈夫的思念。“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后两句,写出了妇女的怨情。音信断了,还夜制寒衣,做好了还不知往哪儿寄,能不怨吗?怨谁?当然是可恶的战争。
岑参的《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岑参是天宝三载(754年)的进士,大历二年(767年)官至嘉州刺史。一生大多于烽火鞍马之间,多以边塞诗为长。这首《春梦》,写闺中妇女对丈夫的怀念。尤以梦境描写,颇为后世称道。
《春梦》中妇女,梦游湘江,追寻丈夫,她的丈夫是远去谋取功名,还是为官作宦,还是做生意,都没点明。不过,因为丈夫的外出,致使这个女人很是苦闷,醒时忆,睡时梦,这种忆和梦,是有怨恨的。梦境的美,表现她爱得深,也正说明她怨得烈。
白朴的《阳春曲.题情》:
好事从来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奶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
白朴的这首曲子,是写少女爱情受家长阻挠后的抱怨。家长严密监视,她不仅不回心转意,却奋力反抗,“越间阻越情?”。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炙热。
无名氏的《红绣鞋.失题》:
一两句别人闲话,三四日不把门踏。五六日不来呵在谁家?七八遍买龟儿卦,久以后见他么,十分的憔悴煞。
因“一两句别人闲话”,男方顶不住压力,不敢和女方约会,致使女子种种猜疑、思念和怨恨,可是日后相见,发现那男子也憔悴不堪,女子涣然冰释。原来两处相思,一种愁绪,可见他们的感情是深的,别人的闲话是可恶的。
二、后宫怨。嫔妃宫女大多红颜薄命。她们或因选美入宫后,青丝变白发,感叹苦涩岁月;或因色衰尝够君恩中断的苦水,流泪叹闷冷宫;或因宫内森严不敢言语,精神折磨不尽;或因争宠失败,失去往日的荣耀。等等,等等,为此,她们或怨,或愁,或恨,或无奈,一任青春虚度。
请看——
张祜的《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写宫怨的词,唐诗中屡见不鲜,但是,这首诗通俗易懂,又含蓄异常是不多见的。唐玄宗时,歌女何满子临刑时哀歌一曲,以求赦罪,不允,后被杀。后来,词曲即以歌女何满子为名。宫女借《何满子》之曲,发泄内心痛苦。宫女当着帝王面流泪,是怨恨深广得止不住外溢于形呢,还是渴望自由忍不住要乞求帝王恩赦回家呢?诗人虽然没有表明,读者也能从中悟出原因。
王昌龄的《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这首诗曲尽机巧地表达幽囚在深宫的女子内心的无限痛苦。“云和”,是古时琴、瑟乐器的代称。抱着云和不弹,锁眉凝目对着夜空发呆出神,不能去昭阳宫受宠,能不怨恨吗?
再看朱庆余的《宫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帝王宫禁是封建礼法制度最严密、专制力量最强的地方。任何人对专职的君主稍有非议,即会遭到残酷的镇压。朱庆余的这首诗,写两个宫女,并立在长廊,想相互倾吐心中之事,但谁也不敢开口。因为她们怕隔墙有耳,怕鹦鹉学舌,其怨恨之情,跃然纸上。
李咸用的《妾薄命》:
妾命何太薄,不及宫中水。
时时对天颜,声声入君耳。
这首诗也是写深宫中的女子不得与皇帝见面的哀怨。李咸用的表现手法别具一格,宫中水可常见帝王,“声声入君耳”,而宫中女子却不行,人还不如水。宫中女对宫中水是非常羡慕的,甚至妒嫉的,这并不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因为水是没有生命的,当然也不通人情。诗人故意这样描写,更能显示宫女的苦闷无法发泄,怨恨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