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铃声

铃声

2013-10-26 05:21 作者:遥远 阅读量:27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我确确实实真切感受到的,是上下课的意识,而不是铃声,我甚至无法描述它,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生活好像在铃声之中,又像在铃声之外。

每个人的生活里,都会有一把音响,反复播放。

小学时,最难忘怀的是校园的“铃声”——其实那还算不上铃声。它就是一块近一米长的角铁,悬在老师办公室门口走廊前的挂钩上,到了上下课的时间,老师便拿一个铁榔头,伸长手臂,“哐铛,哐铛”很有节奏地敲响,余韵悠长。儿时顽劣,唯有对这似铃非铃、似钟非钟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敬畏。

有一次体育课,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辅导作业。当硬着头皮听完老师讲解,下课的时间也到了。老师说,你去敲钟吧。诧异之余,更多的是兴奋和紧张。我搬来凳子,从办公室门后拿来铁榔头,用尽气力敲:哐铛……哐铛……我转过头,看见老师正微笑地看过来。一瞬间,心头也似被用力地敲响,传来渺远而又如此真切的声音。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司令这么多人,包括老师,更没想到自己也被自己号召了。我明白,这个真正属于我的声音必将永远荡漾在我的生命里。

读中学的时候,学校用的是电铃。“叮铃铃……”短频急促,如战斗的号角,只是冲向的目标是教室。但是,它同样惊心动魄。还没玩够的同学们,总是边跑边抱怨,怎么这么快就响铃了?真是的。老师早早地站在教室门口,企图“逮”上几位“落后”分子。有时也被老师堵在门口,只好狡黠地朝老师笑笑,然后一扭身,从他身边闪了进去。

那是一段又单调又辛苦的求学生活。上课、自习满打满算;练习、考试铺天盖地。铃声不仅仅是一种信号,更像一位板着脸的家长或老师,逼着你读书。可是,无论怎样,我都将感谢这位严师,感谢它在自己最动荡不安的年段里给予的生命的提拔。或许,在其中有过许多不满与埋怨,但一回想,要埋怨的,要后悔的始终是自己。那短频急促的铃声啊,就这样扎扎实实地响在我的回忆里,也响在我的埋怨与后悔中。

考上大学,铃声似乎变得“儿戏”,所有的神秘与抱怨都转化成懒懒散散的无知无畏。慢腾腾地上课,慢腾腾地下课。在一个个形似会堂的大教室里,莘莘学子有意无意地消费着自己的青春。那些若有若无的铃声,就这样稀稀落落地飘浮于时间的流水。

后来,当了老师。铃声也就一下子从后台蹿到前台来,成了自己生活的主旋律。那短频急促的铃声又变得威严不可抗拒了,且附上了神圣的责任。对我来说,它又神秘了起来。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或许生命本就是一个圆,一个轮回。于是我坚信,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而铃声是我生命的音乐。

有一个周六,腆着大肚子的老婆来学校看我,结果第二天她执意要走。“那铃声太闹腾了,睡不好。”老婆有些气恼,“亏你还睡得像个死猪。”我本想再留,但毕竟还是没有。愧疚之余,我也暗自诧异:我怎么就没听到铃声呢?其实,窗外上方就装有一只校园广播音箱,铃声由电脑控制,双休日也不关闭。应该是习惯了吧,我没有深究。

几年前的一天,在一所省重点中学听课,忽然发现,尖锐急促的铃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段轻缓的器乐。一下子,好像所有纠结而给力的感觉全都被抽空了,内心顿然失落,课自然是听得味同嚼蜡。

把短频急促的铃声改为轻音乐,有课改专家说是为了尊重学生的“心脏”,让校园更有人文色彩。课改春风吹来我校,我也极力尊重“人文”,但我实在不愿接受铃声的异化。我甚至觉得它太虚假,铃声的警示真的不必要了吗?后来终于还是改了,改成了一种介于尖锐铃声与轻柔音乐之间的变式。是不是警示性与人文性兼备?折中主义体现的正是儒家中庸之道——这就是我们的和谐之法吧。

前几日,我突然想认真地听一听那独特的铃声,可是我惊讶地发现,我竟听不到了!校园铃声每天都会响起几十次的呀,于是我静静守候那铃声。可是一晃眼,又“忘”了。而当铃声真正来临,我还是没有听见——我可是从不拖堂或者迟到的啊。

我确确实实真切感受到的,是上下课的意识,而不是铃声,我甚至无法描述它,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生活好像在铃声之中,又像在铃声之外。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境界,但我喜欢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生活,虽少些诗意,但内心充盈饱满。

世相千变,形象万化。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中,唯有那一线铃声若隐若现地串联起纵横交织的生活。它静中取动,不即不离地追逐着我们,好似一个梦,总想告诉些什么……

相关文章关键词

《铃声》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