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话庐山
导读随后导游又领着我们又匆匆地观看了庐山别墅群、毛泽东旧居、庐山人民剧院(庐山会议旧址),解放前,庐山是“国民政府”的“夏都”。
有人说:文人看庐山,看到了妙句;政客看庐山,看到了历史,恋人看庐山,看到了爱情。而我于庐山来说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一个探索猎奇者。在我很小的时候认识的庐山是课本上的诗句。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再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庐山的向往,从小就开始了。但真正让我领略庐山真面貌的是2010年10月份单位组织的“庐山游。”
在去庐山的路上导游给我们背诵了一首当年毛主席登庐山作的七律诗。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庐山的风景不仅充满自然的神韵,更因为历史上无数名人的宠爱而别具人文气息。公元405年41岁的陶渊明辞去了他当了81天的彭泽县县令,来到了庐山脚下的桃源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这些看似很普通的农村生活在他的眼里去充满了情趣。由于长时间和广大农民生活在一起,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有深厚的情感。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陶渊明的思想是超前的,他不仅超越了古人也超越了今天的来者。神思妙想间汽车已驶入了庐山的北大门。车顺着盘山公路旋转而上,绕了无数弯子,别过无数座山峰,行了40多分钟,终于到达庐山的主景区牯岭镇。果真是跃上葱笼四百旋。进了庐山大门,在曲折的路上,能看到远处,依山而建的别墅,风情万种。这些别墅大都采用红屋顶,绿树红屋依着山势交相辉映成了庐山一道独特的风景。按照原定的游览路线导游带我们先后游玩了,花径、景秀谷、好运石等景点。公元一千年前已被朝廷贬为江州司马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晚春的下午,带领一帮书生游览至此。发现山下的桃花都已凋谢败落,而在琴湖边的一处,约有数百株桃花,却奕奕怒放,艳若灼灼朝阳,于是诗性大发。吟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众人沉醉,提议刻石为记。白居易欣然题写了“花径”二字,命人刻制。从此花径成了庐山一处重要的人文景点。花径边上建有白居易原草堂,原名庐山草堂,亦称遗爱草堂,始建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草堂坐北面南,木结构,草顶,刀斧砍削的房柱,竹编的墙壁,窗户用纸糊,幔子用萱麻织,一切力图不加修饰,充分展现出一种原始的自然美。草堂虽几经修缮但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来的轮廓保存下来。草堂外溪水边是白居易的一尊2米多高的白居易石雕像,诗人捻须沉思像是在思考景章妙句。诗人在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的世外桃源里填词作赋该是多么的惬意。“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主席的这首诗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前来一睹仙人洞的风光。仙人洞的洞口端坐两个庞大的石狮,背后是张着巨口的山洞。突兀的仙人洞里,吕洞宾执拂尘默然打坐,黄铜色的面容无忧无喜。仙人洞面向西方,正对着翠绿峰峦的空白处,满目的夕照下,深深的谷地中,透过笔直的松林的些许白水,晶晶地闪亮着,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仙人洞紧挨着谈判台。站在谈判台上向下鸟瞰两边是伸出的山崖,远处烟雾岚霭下的是肥坳的赣北大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当年震惊中外的万家岭大捷就发生在庐山脚下。青山处处埋忠骨,莽莽苍苍的庐山脚下曾埋下多少抗日英雄的忠魂。
锦乡峰上的御碑亭,专置明太祖朱元璋御制周颠仙碑,石质坚白细润。石制的亭四梁柱,浑厚凝重,典雅端庄,亭柱石刻联句有二:“四辟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故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据传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有一名叫周颠的疯和尚在南昌行乞,口唱“太平歌”,言朱元璋“做皇帝定太平”。朱元璋得知后,便邀周颠同行。在朱元璋大军横渡长江攻南京时,风雨大作,兵马不能前行,周颠立船头向天呼叫,遂风平浪静。后周颠辞归,问其所住,答是庐山竹林寺僧。朱元璋派人往庐山竹林寺找周颠,至御碑亭西侧佛手岩,既不见人也不见寺,但闻钟梵之声,于是在崖上敕建访仙亭。找不到竹林寺,而传说中的寺址与天池山上的天池寺相近,便又敕令修缮扩充天池寺代替,御笔题额,大加赏赐,派高僧主持寺务。后来明成祖、明宣宗又赐寺额,因称三敕天池寺,此在庐山寺院中是独一无二的殊荣。现天池还在,但天池寺却云烟消逝了!这位建国后把那些开国功臣杀得人人自危的明太祖,为什么会对这个仅仅为他唱过“太平歌”的疯和尚厚爱有加,不知是心里有愧还是在沽名钓誉,后人是难以猜度的。御碑亭之所以出名还在于电影《庐山恋》曾在此拍摄,《庐山恋》中漂亮的张瑜,帅气的郭凯敏,美丽的庐山,浪漫的爱情。曾使多少少男少女为之神往为之感叹。在导游一摸官运二摸财运三摸桃花运的提示下,窄崖边好运石的石缝中塞满硬币沾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梦。看来世人要比一千年前的陶渊明要实际的多,个个都在为钱为官奔波祈福。所谓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气就让“傻帽”的陶渊明去做吧,我辈还是义无反顾地向着广阔的“钱途”,大踏步前进吧。
公元753年秋天李白来到了庐山,这位一生游历各处名山大川大诗人,那天乘着酒兴来到了庐山的一处瀑布前,一弯瘦瘦的山泉贴着石壁流下来,飞花碎玉般地落在岩石上。于是抬起醉眼惺忪的眼睛,吟哦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此庐山瀑布就和他的名字一样享誉海内外。其实李白看到的瀑布水势柔弱,没有一点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奇境界,远不如庐山三叠泉瀑布那样雄伟壮观。就像导游所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可能是太白先生酒后乘兴走笔,完全是想象的产物,当不得真的。
随后导游又领着我们又匆匆地观看了庐山别墅群、毛泽东旧居、庐山人民剧院(庐山会议旧址),解放前,庐山是“国民政府”的“夏都”。国民党政要长期在山上举行重大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一时成为南京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解放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多次上山,每次的庐山政治局会议都在中国的政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留下了宏伟的遗憾。而今天,他们已掩映在岁月的风尘中沉浸在莽莽苍苍的群山内了。是非功过,时间和历史自有评判。而庐山作为那些事件的见证者,像迷一样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探究寻密。离开庐山前的晚上我们下塌于庐山山顶的牯岭镇。那天晚上天气很好,蔚蓝的天空中一轮明月当空朗照。仰望碧空中那一轮明月妩媚中不失婉约,皎洁中略带有一抹如霜的清冷,感觉自己好像离天近了不少。有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近距离接触感。微风袭来松涛阵阵,月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松叶散在汩汩流动的清泉上,光与影便奏出和谐的旋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庐山牯岭的月照松林的妙处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下山的汽车上我还在念念不忘美丽的牯岭月照,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月儿历千年而不改行色亘古不变地朗照。他年牯岭月照依旧美丽而人是否早已是尘满面鬓如霜呢!人与自然相比是多么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