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浓浓的年味中……
导读年的声音,也是从腊月廿三祭灶王爷开始,讲究要击鼓,鼓点咚咚,表示新年到来的脚步声音。那时称之为“腊鼓”,又称“年鼓”,以前专门有腊鼓或年鼓,叫做太平鼓......
不知不觉中,2010年的日历翻到了最后一页,眨眼功夫,新的一年-----2011年到来了。又要迎接大过年啦!似乎闻到了浓浓的年味了。记得小时候每当翻到了最后一页日历,总会想象新年来临时一定很美好。总会插上想象的翅膀,沉醉在新年到来的爆竹声中,闹着抢着贴对联,总会在闻到香肉味中,做上一个美梦,算是走运了。记得工作的时候,每当翻到最后一页日历,就会情不自禁的要思考些什么?总会回想自己走过来的一年里收获了多少?还有什么没有实现的?还有什么没有定下计划的?是否已经为新的一年制订了安排了工作作息表?记得结婚后的年年翻到最后一张日历,却只能是坐下来静静的,默默地,冷静的思索着,反省自己,一遍又一遍的反省自己走过来的日子做错了什么?爱付出了多少呢?在这爱的氛围里迎接着大过年的来到,亲戚们,邻居们,我们都会赶着买过年货,忙着杀鸡,买菜,相互请客。热闹极了。当太阳光辉的照耀下,走在大街上,几乎没有看不到家家户户的屋檐上,都挂着点什么?如鸡,鸭,猪腊肉之类的都晒着,家家户户几乎没有不忙着“捣年糕”的。
就说过年三十吧!每家都会摆上丰盛的酒菜,为了请家有长辈的老年人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如果还有谁没到场,总要摆上他或她的筷子,表示大过年呀要团团圆圆。每家都会在过年最后一天,做上年糕饭,留在大年初一。为了图个吉利。年年高!大年初一,都习惯不喝粥,不扫地。大年初一过了,就会在初二准备走亲访友,媳妇忙着回娘家,就开始了新年大拜年。相互走亲戚,好热闹哦。
2011年的脚步已经就在脚下延伸着,年味已经与日俱增开始逐渐浓了。前几天就有亲戚陆续不断的给我家送腊肉,晒鱼干,等等过年食物。走在大街上,随着买过年货的人流,市场闹腾,人头攒动,拥挤得的不得了。
经过那里都没办法挤进去看看,浓浓的年味倒是随风洒遍了整个生活圈······大家盼望着在外工作的儿女,长辈。等待着在外上学的儿女回来团圆过年,或期待着正在医院里治疗的亲戚、好友早日康复过大年。盼望着,祈福着期待着······年味在时光的流逝中越来越近,越来越浓······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年的声音,其实就是人们从心底迸发出来的声音,旧的一年过去了,过得如意也好,过得不如意也好,新的一年来到了,都得把心里的怨气和期盼一起呼喊出来。
年的祭祀与礼拜的意义,就是在这里表现出来的。和西方的祈祷不一样,必须要跪拜在神像或神父之下,在心里默拜,或在嘴边喃喃絮语,而是要大声呼喊出来,甚至借助于外力让声响得惊天动地,让神听得震耳欲聋。
年的声音,也是从腊月廿三祭灶王爷开始,讲究要击鼓,鼓点咚咚,表示新年到来的脚步声音。那时称之为“腊鼓”,又称“年鼓”,以前专门有腊鼓或年鼓,叫做太平鼓,腊鼓的声音,和除夕夜十二点在大钟寺潭柘寺里撞钟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对年的声音的一种敬畏和欣喜,是对神的一种带有平等世俗的外化与物化。
当然,年的声音,表现最为淋漓尽致的时候,是除夕之夜,鞭炮声此起彼伏,彻夜不息,火树银花,声震天地。其原始意义,在于驱赶鬼魅之意。对于鞭炮,是很有讲究的,鞭炮鞭炮,其实是有区别的,大的叫炮,胆大的,拿在手里放,胆小的,放在地上放。看着它们拖着长长的火尾巴飞到天上,等着炸响第二声的时候,非常过瘾。也有飞上天好几响的,叫做“蹿天炮”。小巧一点儿的,叫做鞭。寸鞭,又叫小鞭,都一挂几百头几千头,甚至上万头,一般都是挂在长长的竹竿上,点燃一头小鞭的捻儿,噼里啪啦,等着听吧,百鸟闹林一般,响个没完,地上落满红红的纸屑,像是开满一地的春花。
年的声音的尾声,一般是在春节的后几天的庙会上,迎着习习的杨柳春风时,年就要过完了,显得情意绵绵,似乎舍不得离开人们。
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