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圣地”
导读说起报纸副刊,不由得想起了关于为报纸副刊起名的事来。好像是2006年吧,单位内部办了一个小报,由于自己平时喜欢写点东西,时间久了,也成了小报的投稿人。
不知何时,喜欢上了报纸的副刊。
在报纸上刊登文学作品,算得上是中国报业由来已久的传统。副刊原是新闻版面的一种“补白”,是边角料,可是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版面,并且有许多报纸因副刊的名气而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副刊已成为报纸文化品位的标识。我喜欢它,可能源于自己喜欢点文学吧。
印象中,较为深刻的有《人民日报》的副刊“大地”、《光明日报》的副刊“东风”、《新民晚报》的副刊“夜光杯”、《文汇报》的副刊“笔会”、《中国建材报》的副刊“五色石”、《大河报》的副刊“河之洲”等,可以说这些副刊的名气与它们的报名的辉煌相得益彰,从而与报纸的生命融为一体,让人体会到其深厚的底蕴与内涵。可以说,《人民日报》的副刊“大地”作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雅园,当年这里首发过毛泽东、朱德、陈毅、郭沫若的诗,引人注目。《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兼容并蓄、雅俗共赏”让人难忘。报纸副刊具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综合性副刊,以文艺作品为主,同时刊登文艺评论、科学小品以及知识性文章;专题性或专业性副刊,发表专门性的稿件,或以某方面读者为主要对象,如国际副刊、妇女与家庭副刊等;理论、学术性副刊,如史学、文学评论、经济与管理副刊等。一份报纸到手,我目光总是先搜寻它的副刊版面,通过阅读,从中我欣赏到了不少的好文章。期间,我记了几本学习笔记,也剪辑了好多精美的作品,闲来翻出来重温一下,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了。
说起报纸副刊,不由得想起了关于为报纸副刊起名的事来。好像是2006年吧,单位内部办了一个小报,由于自己平时喜欢写点东西,时间久了,也成了小报的投稿人。有一天去单位宣教科送稿子,编辑崔坦对我说,想为报纸的副刊征集名字,要我回去也好好想想。后来,自己想了两个,一个是“故道”、一个是“晨风”。约莫过了半个月,发现报纸副刊竟采用了我起的名字“晨风”,还特意编了一个短消息。我看到了很是欣喜。从此,便下功夫写东西,我的“豆腐块”也不断上了“晨风”副刊。
后来,我开始向《焦作日报》的副刊“山阳城”、《中国医药报》的副刊“文慧”投稿。只是水平有限,往《焦作日报》副刊投稿每每是石沉大海,倒是《中国医药报》副刊采用了3篇作品。在一次与东风兄、仝兄闲聊中,说起了此事。仝兄淡定地说,焦作报副刊的编辑我认识,可能你的文字不适合他的口味吧。东风兄在一旁也鼓励我说,一篇文字要言之有理,真实可信,贴近生活,便可能成为报纸编辑的选择。听后,觉得不无道理。因为他俩的文章时常见诸于《焦作日报》的“山阳城”及其他媒体,算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吧。两位仁兄的一席话,令我很是振奋。
呵,报纸副刊,我心目中的“圣地”,让我留恋且忘返,因为这里有我喜欢的文字,有我不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