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要层次”说到“三人”说的推衍
导读对于现实人,再多一些精神和道德成分,那么社会会趋近和谐美好;对超现实人,少一些宗教型精神,个体生命会充实完美,生活会好一些。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在他的《动机和人格》.《人的动机理论》等著作中,系统的提出和论述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从人的本能和动机出发,将人的需要概括成五大需要,这五大需要逐层升级,犹如一个梯子,层层递高。
在这五大需要里,作为最底层的需要,也是人作为一个“自然人”的本能需要—生理需要。它包括吃食.喝水.性交.排泄和睡眠等。其中衣食住行,无疑是个体生存之本,性交是核心,这也是人类自然属性的本质体现。光有衣食住行,没有性交,生物人必然会出现生理不和谐症状;没有衣食住行,一切无从谈起。对于“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最终需要”到最后“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可以归结为作为“现实人”欲望的需求,这些需要都是现实个体,从自身利己的动机出发得到渴望的一种满足。既有功利成分,也有道德的因素潜在。
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与冯友兰的“境界说”对比而看,我们可以找到对应的共点。冯友兰在《人生境界》一文中分别提出人生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民境界”。无疑自然.功利境界的人,他们对应的需要就是生理需要和后四种需要。对自然境界人的需要,他是一种没有觉解的需要,他的需要都是以满足生物本能,一切以性本能为核心;对于功利境界的人而言,他是有一定觉解的需要,尽管他的动机是利己的,后果可能利于他人,但都是超出了本能低级需要,已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如何在满足利己的情况下体现其社会属性。他的需要已经有了相当的道德成分,但却没有占据境界的主要成分,所以还是将其归为功利境界;相比之下,道德境界.天民境界的人,他们的需要已经超现实的需要。他们高度的觉解,不仅觉解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而且是宇宙的一份子,他们的需要,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需要,他们的动机,更多排除利己,更加注重自己活着的要义,要利于社会民族,合乎全人类的福祉。
由此我们可以从“需要层次”说和“境界”说推衍出“三人”说。这三种人分别为“自然人”(natural-individual).“现实人”(reality-individual)“.超现实人”(super-realityindividual)。这三种人也是逐级逐次升高的个体,对于自然人而言,就是生物人,就像原始人一样,他们的意识大多围绕本能需要而转圈子。为了争夺食物他们有时互相攻击,为了占有性伴侣而进行一场决战,把肉欲的快感作为最高原则;对于现实人,现在是就是的人,自从人类告别野蛮时代后,这种人已经存在着了。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个体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整体素质的提升,觉解进一步提高。他们利己的潜意识里已包含诸多道德因素,他们在注重现实生活的同时,更加觉解生命的要义。在社会活动中,他们会在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克制自己非道德的需要,觉解到自己作为社会中家庭的一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否则会给另一个个体乃至社会造成损伤。但这是一个充满道德觉解和利己需要互相争斗的过程,一旦利己占据上风,那么现实人定会采取一些非道德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概而言之,现实人就是徘徊道德和私欲之间。
倘若说,现实人的更加注重于利己的物质需要,那么超现实人则更关注精神的需要。虽然唯物主义指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但对超现实人而言,他们已有了高度的觉解,在他们的意识形态(ideology)里更加坚定道德的信念和精神的力量,他们所思考的是社会众生问题,关心个体命运疾苦,如何能为人类更好的谋福祉作为生命的最高要义。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都可以找到典型模范,诸如:“伟人.圣贤.,还有宗教型的艺术家;还有一类人,他们以修身养性,祈祷彼岸世界的幸福为人生要义,他们大抵超出低等需求,但他们的生活与现实人生活格格不入。没有两性的愉欢,也没有多姿的美好生活,这就是宗教型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宗教信仰为至上原则。超现实人,都依赖现实人的物质生产而保全着生命个体。
这三种人,存在互相制约影响的关系。对于自然人和现实人而言,自然人是现实人对应的低等需要,现实人如不能满足衣食住行.性交,就很难成为现实人,他的一切动机和行为会更多停留在低层次需要上,他的社会性和道德觉解会被搁浅。自然人是现实人肉身,道德觉解是现实人的灵魂,现实人就是自然人和道德觉解的产物。超现实人,能用高度的社会性克服性本能的制约,但他的从事一切意识形态活动,都要以现实人的物质生产,换言之就是精神生产间接依赖物质生产。用马克思的话说:“人首先,只有解决衣食住行,才能从事政治.宗教.科学.艺术等活动”。他们的意识直接受上层建筑其他其他意识形态所影响。像宗教型的艺术家,即使在物质极为贫乏的情况下,丝毫不影响他们艺术创作。但由于超现实物质的艺术精神,是他们少了现实人生活的诸多情趣。反过来,正是因为他们超现实艺术精神,给现实人创作丰富的精神食粮,使现实人的生活出现斑斓多姿。
对于现实人,再多一些精神和道德成分,那么社会会趋近和谐美好;对超现实人,少一些宗教型精神,个体生命会充实完美,生活会好一些。然而恰恰是因为艺术家和科学家有了超现实的精神,才使科学和文艺成上层建筑浩瀚星空里两颗璀璨的亮星,照耀着人类社会文明大步前进。
段世平
20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