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想起《玉泉山下春光好》

想起《玉泉山下春光好》

2013-10-23 16:09 作者:赵春华 阅读量:40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不管怎么说,当时有这样一本书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能够值得我人生记忆的书,也是十分难得的,不能说它对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一点儿影响都没有,影响还是有一些的,这是不能否定的。

《玉泉山下春光好》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海淀区文化馆组织编写的一本海淀业余作者作品集,包括小说、诗歌和散文。记得当时哥哥在大队担任团总支文体委员,他手里拿着一本书,书的封面画的就是玉泉山。当时没有什么书可读,特别是文学作品就更少了。看到这本海淀作者写海淀的书感到很新鲜,也很喜欢看。看了不知多少遍,现在印象还很深,特别是记住了不少作者的名字。这些作者都不是什么大作家,有很多至今也没有成为作家,就是很普通的业余作者。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些作者的文学写作水平并不高,但当时看起来我还是很羡慕的,要是自己也能够写出这样的东西,并且能够被印刷成书那该有多好啊!因为当时我还没有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玉泉山下春光好》里收入一篇散文《柳林新歌》,其实这篇文字还算不上一篇散文,只是一篇通讯,是附近温泉公社辛庄的韩杰写的,他是公社的通讯员,也是海淀区的通讯员,是四十七中老高中毕业的。我高中的语文老师还经常在我们面前夸奖她曾经教过的学生,说韩杰在班里作文写得怎么怎么好。现在算起来韩杰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后来一直也没有写什么,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个作家。

《玉泉山下春光好》里的作者,我还记得一些人的名字,像写诗的崔墨卿、李向晨、郭德贵等,其中只有崔墨卿至今还在海淀文坛上活跃着,也是北京的著名诗人。崔墨卿老师现在是海淀区作协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协理事、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当时他还是清河毛纺厂的工人,是工人诗人。其余的人后来就再也没有写什么,也没有成为诗人,在当时只不过就是业余作者。李向晨是六一中学的,当时写的就是儿歌,现在看来就跟顺口溜似地。郭德贵是四季青公社的,也是海淀区当时活跃的作者,以后也没有见他写什么。

我于去年加入了海淀区作协,《玉泉山下春光好》里的作者大概只有崔墨卿老师这一棵独苗还活跃在海淀文坛上,当时很多的业余作者现在并不是海淀作协的会员,很多人早已经不写了,并且当时有很多的作者就是写通讯的,散文写得也不像散文,都是通讯员出身,文学的底子是比较薄弱的。很多的诗歌作者写的诗也都类似于《小靳庄诗选》里的东西,在创作上没有什么发展,自然也就不再坚持写作,水平也难以达到海淀作协的要求,,再加上他们再没有文学的追求,再没有作品的问世,自然也就远离了文学,远离了作协。

当时还没有《海淀文艺》,《玉泉山下春光好》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海淀文艺》的前身,就是创刊号,后来有了《红叶》大概是一个季度出一期,这在《海淀文艺》之前,如今《海淀文艺》变成双月刊了,说明海淀作家的队伍扩大了,文学创作的质量也是当时无法比拟的,很多作者都是中国作协和北京作协会员,这是十年文革期间无法比拟的,毕竟那时候是文学艺术遭遇空前劫难的年代,哪有什么文学啊?更不要说作家了,没有文学哪来的作家?没有诗哪来的诗人?能够有《玉泉山下春光好》这样一本书已经蛮不错了。

不管怎么说,当时有这样一本书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能够值得我人生记忆的书,也是十分难得的,不能说它对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一点儿影响都没有,影响还是有一些的,这是不能否定的。我倒不是说作品本身,也不是说其中的作者,我只是就这本书而言,这样一本海淀作者写海淀的书,毕竟是我的故乡海淀的书,虽然谈不上文学的高度,但毕竟有海淀有故乡的气息,当时在我幼小的心灵吹进了一股春风,玉泉山下的春光照耀着我的眼睛,我的眼睛在当时发亮了,我至今也忘不了那本书的封面。

2011.1.21

相关文章关键词

《想起《玉泉山下春光好》》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