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偶遇

偶遇

2013-10-21 22:54 作者:石拓 阅读量:31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依靠琵琶琴来谋生,也算是一种选择。生活总是要选择的,选择一个适应自己的环境,也要适合自己的生活,总之适者生存。

由于病痛,在家颐养天年。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能做一些,譬如:买菜、做饭等家务劳动。不过,大部分的劳动能力已经失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真是不巧,毛病生在左右的肺上。左边右面的胸腔都被打开过,打开了胸腔进行肺的修补,修补好后再缝好。现代的医学真是先进,治病犹如修机器,修好以后,即可运转,很少有后遗症。

清晨的锻炼已不现实。然而,早晨慢步走走,走到中心绿地,呼吸早晨新鲜的空气,自然还是可以的。

中心绿地的早晨,照例是熙来攘往。武术强身之人、老弱病残之人、穿越绿地走捷径的赶路人,川流不息。清晨的一切在旭日的阳光下,一片生气盎然。

中心绿地内有个人工湖,人工湖的旁边有个凉亭,凉亭内有不少的石凳,石凳是供给游人休息之用。坐在凉亭内的石凳上,可以从凉亭内观望四周。远处的大树,近处的草地,一旁是静静的湖水,周围的高楼大厦,一并收入了眼帘,四周的景色真是美丽极了。

我坐在凉亭内的石凳上,呼吸着绿色植物无偿提供的氧气,尽情享受着自然。

忽见对面石凳上坐着一位姑娘,准确地说应该是个小姑娘。小姑娘怀里抱着一个油漆剥落的旧琵琶,琵琶的底部搁在自己的腿上,琵琶的琴把高出她的头顶许多。她似乎在沉思,也似乎在等人。

过了一会,她把手伸的老高,刚好握住琴把,好似要弹琴的样子。我静静的等候,等候姑娘的琴声。

远处走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头,老头走得气喘吁吁。他的双肩背着两个大包,其中一个包是装琵琶琴的外套,另一个包里估计放些日常用品。背包虽然是鼓鼓的,但好像不太重。老头来到姑娘身边,与姑娘嘀咕了几句,姑娘好像不高兴,僵持了一会,他俩一起走了。

我失望的看着他们渐渐远去。琴声终于没能听到,无奈地摇摇头。

姑娘与老头俩人,这辈子大概注定都要与琵琶相伴,大概要靠琵琶的弹唱来赚钱谋生。他俩是亲人还是师徒我无从得知,其实,即使知道,也毫无任何意义。不过我想,他俩自食其力应该必定是无疑的了。

老头尽力培养姑娘学琵琶,而自己慢慢地衰老;姑娘学琴也许会飞快长进,直到足以弹唱来谋生。

琵琶是一种用手指来弹拨的古老的乐器,其声音委婉动听,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古老而又著名的苏州评弹艺术中,女子使用的乐器就是琵琶。

琵琶与胡琴一样,起源于中亚、西亚一带地区。大概是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盛兴于唐朝。敦煌莫高窟等地的壁画,至今还保存着女子反弹琵琶跳舞图。琵琶的反弹并且还在舞蹈中,这些画面不知是画家的灵感,还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我以为琵琶在舞蹈中反弹,充其量是拨动琴弦,发出声音而已。要想弹奏音乐恐怕不行。

反弹琵琶跳舞图中的琵琶,虽然也能弹奏,也许更多还是作为女子用来舞蹈的道具,这种道具在舞蹈中发出声音。可以想象,当时的琵琶具有乐器和道具两个功能,只不过现在的琵琶已经远离了舞蹈。

现在常见的琵琶,已经是发展了的琵琶,完全意义上的一种乐器。琵琶作为舞蹈道具的功能,也已丧失殆尽。琵琶自然地成了民族乐器。至于敦煌莫高窟等地,壁画中的那种琵琶,大概早在中亚、西亚一带失传了。

琵琶琴声色悦耳动听,唐朝中期的诗人白居易,著有长诗《琵琶行》。他在诗中所描写女子弹奏琵琶的情景,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是抱着弹奏)等,其诗句之美,流传至今。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琵琶的音乐语言,譬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其美妙之及,情感至深,真是恰如其分。这就是琵琶琴弹奏出的音乐。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广播电台曾经播放过一首完整的琵琶曲“十面埋伏”。琵琶曲“十面埋伏”讲述了,古代楚汉相争时的“垓下之战”。楚王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汉王刘邦所部韩信击败,韩信用四面楚歌之计,绝望于项羽之死地。“垓下之战”被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纪录在他的著作《史记》项羽本纪中,后来有人把这段历史谱写成琵琶曲。琵琶曲“十面埋伏”从此在民间流传,至今少说也有五百余年了。

琵琶之音,不仅可以表达人世间的悲喜离合,而且能够描述血腥杀戮的战场。这也是琵琶琴魅力所在的原因。

依靠琵琶琴来谋生,也算是一种选择。生活总是要选择的,选择一个适应自己的环境,也要适合自己的生活,总之适者生存。

真是所谓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学了艺术靠艺术吃饭。

我凝望着刚才那个怀里抱着琵琶,现在已经远去了的姑娘留下的轨迹,祈祷平安。

二00九年九月

相关文章关键词

《偶遇》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