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塑造谁的美―《雕刻者之歌》鉴赏
导读是谁塑造了谁的美?雕刻者将自己美的意识,化在了石头上,铸成了美的再现;雕塑作为意识美的产物,反过来正是美化了客体化的主体。
雕刻者之歌,一曲生命艺术的赞歌。是艺术的塑造者在附耳倾听雕像之歌唱,还是雕塑者用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在为自己意识美的化身而高唱赞歌呢?是谁塑造谁的美呢?
认真谦卑地默念这首高赞劳动之美的歌。从诗头到诗尾,一股淡淡的,朴素的毫无一点装饰的纯净之美,馨香扑鼻。诸如诗头开篇一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若在小说中,有人肯定会说,一年四季,不是更简练,并具有高度概括性。然而,这是一首散文诗,它本身就为美而存在着。一个春天,就是一幅季节的画面,从电影“蒙太奇”看就是一幕无人物的画面片段。这里面蕴藏着多么丰富的意象啊!可谓“象外之象,韵外之韵”。透过春天这一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富有生命的画面,不由得使人想到雕刻者为了心中艺术意念物化铸造,放弃了享受春的美好,掩起自己的耳朵,遮着自己的眼睛,不知晓春鸟的欢鸣,唯有他的石头,让他忍住寂寞,宁静.宁静.宁静。
这是一首现代散文诗,从语言层看,已经具备音乐美。参差不齐的句式层次体现了其节奏。个别字的押韵,体现了其韵律之美。譬如诗中:“晴和静,声和风”等;从结构层面看,虽没有达到像格律诗那样对仗工整,但也体现错落有致美,彰显了三美要求的“建筑美”的美学观点;从诗的意象层看,才是该诗的精华和韵致所在。
从全诗来看,全诗可分为三大节,第一节和第二节,都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八字一句开头。这两大节分别勾勒描绘了一幅雕刻者劳动之图。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每一个动作意象群,构筑了一幅淡寂的艺术创作之景,使雕刻者高尚坚定的形象跃然纸上。远离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悄避繁华喧闹的都市,静守心灵的寂悲,掩起自己的耳朵,遮着自己的眼睛,在默默地点石成美。寂寞静心铸就艺术之美。当一件件艺术的杰作,摆在雕刻者面前,不由得为自己智慧照见,而怦然心动。生无所息,艺术无涯,雕刻者又要去塑造另一个艺术之美了,所以只好暂时地别离自己心爱的心力之作—雕像。
毋庸置疑,这首诗的朴素.淡静.含蓄之美,正好与“雕刻者”和“雕像”之美,三美合一。雕刻者如此,其雕像以及创作美的真实淡淡写照,都是共美的体现。这也是这首诗意境思想的真切体现。艺术家为自己美的意识而悄然奋斗着,没有常人欢快愉闹的生活,也没有风光舞台的人生精彩,所做的只有像自己的艺术杰作一样,静静地伫立在红尘的风雨中,等待有心人来发现。就像一株孤凄的女人花,独自摇曳在红尘中,孤芳自赏最心痛。对于雕刻者而言,乃至普天下的艺术家而言,只有在自己心灵和智慧以及情感美放入创作下,在呕心沥血的为自己意识行态(ideology)而进行美的物化时,一尊超然的雕像和一本旷世杰作问世时,此刻艺术家才得到一种释然心灵慰藉和愉悦。
是谁塑造了谁的美?雕刻者将自己美的意识,化在了石头上,铸成了美的再现;雕塑作为意识美的产物,反过来正是美化了客体化的主体。艺术家与作品同在,艺术人生共美。
段世平
20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