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童话
导读《少林寺》的编导、摄影均来自香港。香港的武打明星最辉煌的时期是1980年末至1990年初的10年,30年来没有多大进步,已近廉颇老矣的境地。
《新少林寺》的播映,让喜欢怀旧的人想起1982年版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这部诞生于中国社会刚刚改革开放、影像生活单调的时代的影片,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一代人心中不老的童话,它将武侠电影的纯真、清澈与生动、活泼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是徐克的新派武侠电影《狄仁杰》、吴宇森的玄学武侠电影《剑雨》无法超越的。当年《少林寺》的票房1.4亿元人民币,票价二、三毛钱,也就是说有4.4亿人观看了这部制作朴素、拍摄简洁的影片。
《少林寺》改编自历史传说,情节老套、无奇,动作设计像武术教学片,制作方式原始粗糙。但打斗真实,拳拳到肉,能体现出中华武术的力、巧、灵,没有时下的武侠电影的腾云驾雾、空中打斗、一叶渡江的虚渺,更接近人们的生活与想象;剧中的演员没有舞台表演经验,都是从赛场或体院直接涉足影坛,稚气未脱,但眉宇间透着英气和未经雕琢的质朴。色空的扮演者孙剑魁说,为什么这部电影好看,因为每个演员都是一张白纸。演员们纯正的非职业的表演方式被人们久久怀恋。如今,剧中的演员仍有少数几位偶然出现在武侠电影里,面对电闪雷鸣,时而竹枝上、时而屋檐上打斗的场面,眼神迷离,畏缩,给人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让人倍感时光的暗淡、岁月的苍茫。
《少林寺》的编导、摄影均来自香港。香港的武打明星最辉煌的时期是1980年末至1990年初的10年,30年来没有多大进步,已近廉颇老矣的境地。《新少林寺》取材于民国初期火烧少林的故事,有马车追逐、定亲宴、火烧少林寺等宏大的打斗场面,故事情节乏味,没有灵气,人物苍白,缺少情感。导演陈木胜说:“少林寺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种禅武精神,就是你怎么去修炼自己,怎么去把个人的潜能提高,这是以前关于少林寺题材所没有拍过的。我希望讲出少林大义的精髓。”《新少林寺》阐述了少林寺的禅武精神和救赎思想是影片唯一的可取之处,其枪战、爆炸、追逐等老掉牙的场面,等灿烂的光影熄灭后,只留下一架赤裸裸的造币机器,和形式大于意义的苍白的灰烬。
武侠电影的纯真年代已然远去,现在用高科技手段、大投资、大制作的方式拍摄的武侠影片,刀光剑影、繁华散尽后给人们留下的只是昙花一现的苍凉与喧哗,没有一丝芳香浓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没有一缕引人深思的深遂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