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的记忆
导读再有就是吃野菜,玉米面蒸窝头,里面掺上一些野菜,因为粮食少不够吃,只能往窝头里掺野菜。那年月又不是我们一家一户是这种情况。
我对幼年的一些事情记忆得很清楚,至今都没有忘记,我想倒不是因为我记忆力好的缘故吧,主要还是那些事情确实让我难以忘掉,凡是感情丰富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的吧。要知道:那样的事情,那样的经历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啊,甚至能够影响我们的一生。
大跃进的时候我就记事了,那时候我不过两三岁,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你那么小的事情都记得,这可能吗?毕竟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你还没有忘记吗?我怎么能够忘记呢?那是让我记忆犹新的经历啊!
我的老家在乡下,爷爷奶奶都在乡下,父亲在城里的工作安顿好了,就让母亲带着我们哥仨回到了乡下老家,那是我两岁的时候,弟弟才几个月,回到乡下老家后就是大跃进,就是吃食堂。记得最开始食堂不在我们家,而是在紧挨着我们家的一个街坊家的院子里,几间大南屋就是食堂,附近的乡亲们都去这个食堂打饭,在这个食堂吃的还不错,记得早晨都是油饼油条,中午和晚饭都是馒头米饭炖肉,这样吃了一段时间。后来食堂搬到了我们家大过道旁边的东屋,大过道里开了一个窗口,那就是打饭的窗口,那时候我站到窗口前,窗台到我鼻子上面到我眼睛下面这样高,我必须垫着脚尖儿打饭,我举起盆子往窗台上一放,食堂里面的大叔看不见我,只能看到我举到窗台的盆子。
自从食堂搬到了我们家的东屋,吃的是越来越差,已经吃不到油饼油条馒头米饭炖肉了,连窝头都吃不饱了,每天早晨打四个窝头,这是我们全家的早晨和中午的伙食,母亲、哥哥、弟弟和我就吃这四个小窝头,刚开始的时候窝头还比较大,后来越来越小了。晚饭是什么呢?就是半盘子稀粥,其实根本说不上是粥,就是水,没有多少米粒,脸对着盆子能够照出人影来;端着盆子走路快了,盆子里的水都得溅出来。就四个窝头,一顿饭只能吃半个,早饭母亲舍不得吃窝头,省给我们,这样弟弟和我就能够多吃那半个窝头了。
食堂吃不饱,就得自己想辙了,全村的人都是这样,都去村外挖野菜、扫草籽吃,草籽怎么吃?就是到了深秋把草籽扫回来之后磨成面蒸窝头,蒸出的窝头很黑,吃起来很难咽,再有就是不容易消化,大便都费劲,拉不出屎来,拉出来的屎就跟羊粪球似地,一个球一个球不愿意出门,肚子生疼;蹲在地上拉不出屎,真的是很难忍受,只好喊母亲:妈,妈,快来呀,快来呀!母亲放下手里的活,就赶紧用手抠。母亲已经不是第一次用手给我抠大便了,给我抠完给弟弟抠。那年头挨饿吃什么啊,不吃草籽就得挨饿。花生皮子、玉米棒子(不是带玉米粒的,而是上面已经没有玉米粒)都磨成面蒸窝头,吃着这样的窝头噎嗓子,不消化,拉不出屎。四五岁的时候不知吃过多少次呢,挨饿的滋味真是不好受,怎么能够忘记呢?
再有就是吃野菜,玉米面蒸窝头,里面掺上一些野菜,因为粮食少不够吃,只能往窝头里掺野菜。那年月又不是我们一家一户是这种情况,全村全国人民都是这样,所以附近的野菜都快挖干净了,嫩的野菜没有了,只好挖长得老一些的野菜,我们当地生长着一种野菜,我们叫它刺儿菜,就是叶子周围都是刺儿,特别是长老了的刺儿菜吃起来肯定是扎嗓子的,那时候我又小,嗓子眼儿小又嫩,所以吃刺儿菜是很扎嗓子的,就喊母亲:妈,妈,给我挑刺儿菜。母亲就从窝头里把刺儿菜挑出来。后来母亲问我:还记得挨饿的时候妈给你挑刺儿菜吗?我说:我怎么能够忘记呢?一辈子也忘不了。
对于幼年经历的事情印象是那样深刻,那样刻骨铭心,有一些细节的事情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我写过一篇散文《童年的吃相》,就是写小时候吃饭,最后把喝粥的碗舔得干干净净,不停地舔,反复地舔,连母亲都说:别舔了,舔那么干净就不用我洗碗了?挨饿挨怕了,形成习惯了,舔碗都成毛病了。米粒掉在地下都得捡起来再吃。幼年经历的这些事情一生都不会忘记,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啊!
20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