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走西塘
导读顺道而行,搜览着历史的沉积。西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
西塘是心中的一个梦,走近了怕碎的梦。
早年央视第一次介绍水乡西塘,镜头中的廊棚深深印进了记忆。梦魂萦绕,思念日深,竟不敢轻易踏入……
此后在西祠读采薇儿的《烟雨下西塘》,梦成了烟雨迷茫,蕴着浓浓湿意,水墨一般的幻境。再往后在城岸读到《艳丽西塘》图片,这梦便成了光媚诱惑、美丽浓艳,流溢着风情一般的油画。愈久弥香,西塘就成了梦里最最不敢轻触的美好。
偶然的机会,必然的行为。毕竟梦久需践行,如约而至,如期而归般的在一个夜幕初降的时刻悄然走进了西塘。租一辆人力三轮车悠然地驶进深院高门夹道的长巷,车行交汇时,行人必须侧身方可通行。巷中店铺户户张灯,行人稀少,见我们从门前经过,纷纷招呼驻店,热情备至,心中感觉暖暖的。惦记着深处景致,不忍停下。车行至桥下,无法再前行了,车夫提出领我们去找家临水的客栈,欣然同意。幻想夜色西塘,月影水静,该是怎么样的楚楚动人?心有向往,下车匆匆而行。
并非旅游季节,走完半条廊棚,临水房却早已被人抢先预定了。心中一丝怅然,转念一想,此时天色刚晚,何不先逛廊棚,累了再回客栈休息,那美景依然可以一路尽收眼底。
定下一间房,心无了杂念,便急急地寻找梦中西塘去了。细思梦中景致,朦胧无形,想必也是塑造了自己心情的原因吧。
此刻的西塘,夜色清浅,河水如镜,月弯如眉,清清淡淡的挂在天边。沿着河边廊棚行走,一路上小吃店渐次排开,星散的坐着三二人,晚风微拂,夏末秋初的日子,爽心的感觉。馋啊,艳羡这临水享受美食的感觉,坐下、点了盘葱炒螺丝,淡淡地吮吸着,脚下河水静流,缓缓的如这夜晚闲淡的心境,蔓蔓地延伸开去,不疾不徐,风清云淡。喜欢闲适的感觉,仿佛世事都可以搁下,清修一份随意。
对岸酒家客房的灯亮起了,窗中人影摇曳,一会儿阳台的门开了,跳出个女孩,惊叫声、感叹声传来,映在河中,清晰动人,应了水的柔和,也有了一丝湿湿的润泽,显得格外甜美。西塘的夜被这清亮的声音划过,更添一份柔情。
不知觉夜已深,店铺纷纷关门。西塘沉静了,静得让人不忍打破,仿佛夜幕下一个美丽的幽灵,施展着魔法,明天的西塘又该是怎样的呢?
天亮了,原想早早赶拍西塘晨曦,却睡过了时间,心中暗自抱怨,错过了美丽的瞬间。
西塘的早晨依然是宁静的,薄雾渐渐淡去,清新如洗。天格外蓝,浅云如絮,淡然若清风拂面;河水格外清冽,静静地流淌。河道里已经有了游船,电瓶船悄然从身边滑过,船上的游人似乎也不愿惊醒这静谧的晨,都睁着眼睛,气息微敛,贪婪地瞪视着这份美丽。
渐渐的廊棚下有人走动,炊烟冉冉升了起来,上学的孩子,早起的老人,穿梭其间,西塘苏醒了。此时想起那窄巷中穿行的人们,该不是侧身让行了吧?其实这担心是多余的,镇子上人并不多,镇内无法行车,多是步行的人们,秩序井然,绝无繁华城市的交通拥堵,相遇的人们友好招呼,吴语呢喃,更如一家人。
此时河道中一尾橹船远远的划过来,橹声吱呀,艄公立于船头,清理着河道中的污物。听着橹声由远而近,不禁想起少小回绍兴老屋时坐的乌蓬船,摇摇摆摆,生性怕水的我,坐在船舱中竟不敢走动,耳畔回响的也是这吱吱呀呀的声音。
顺道而行,搜览着历史的沉积。西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位于西塘镇下西街的石皮弄,是不得不提的一景,它大约建于明末清初。是镇上长长短短的弄堂中最窄的,宽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两侧山墙高8米,行走其间幽幽折折,别有一番滋味。除此之外还有西塘的西园因柳亚子邀友在小院吟诗欢歌,留影《西园第二雅集图》一事而流芳至今,这西园便充满了人文的书香,依稀诗韵绕梁,久久不去。再有建筑艺术的代表薛宅、人文思想的代表种福堂,据记载,种福堂的世祖是宋代御营司都统制王渊。种福堂的名称意在教诲后人行善积德,所谓种瓜得瓜,种福有福。
日定风高,已近中午,站在来凤桥头,作别西塘,心底涌起一股浓郁的乡情。吴越,我骨子里深藏的依恋,无法排除地渗透在血脉里。
西塘梦圆,欣欣然走进,淡淡然走出,满载的是一怀清悠,一怀静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