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年画的随想

年画的随想

2013-10-21 22:46 作者:远逝的牧歌 阅读量:21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那年月,光景十分不好。父亲既要忙碌工作,又要为我们五个兄弟的生活学习操心,着实够累了。但当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眉宇间却舒展开了笑容。

小的时候,我是十分盼望过年的,这不仅是因为过年时节可以吃上几顿美味佳肴,穿一身或蓝或黄但却让人兴奋无比的新衣服,从父亲手里讨得几个钱买几串鞭炮噼里啪啦放上一阵,更重要的是,每当除夕之夜来临之际,家家户总要换下贴了一年的旧年画,贴上从店里买来的新年画。完成这一切布置后,仿佛一年的奔波忙碌而带来的疲惫倦意,都随着更换年画的过程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不过,我那个时期过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不兴贴那些“招财进宝”、“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大红大紫的“旧”年画的。那是“封资修”,已遭到彻底批判而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那个时候,家家户户不是贴李铁梅高举红灯闪闪亮的剧照,就是李玉和戴铁镣迈阔步遥望东方已天亮新中国光照人间的特写。虽不免单调乏味,但对我那苍白的童年来说,唯有这些记忆最深。它或多或少使我在以后的成长岁月里,获得了一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记得最清晰的一张年画是《越是艰险越向前》:杨子荣一身戎装,红色的帽徽、红色的领章,肩披一袭洁白如雪的斗蓬,左手挥指前方,目光炯炯,一脸英气;阴云密布的天空中狂舞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数名解放军战士在“杨子荣”的感召下,艰难地推着一辆载重车辆向前挺进。看着这幅画,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力量,一种战胜一切困难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我至今还记得买上这幅年画时的情景。那时我家住在偏僻的草原小镇,买一幅画要跑到十几公里外的县城。那天也是纷纷扬扬地大雪,我和一小伙伴,踩着厚厚的积雪,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惫、忘记了饥肠辘辘,兴高采烈地直往家里奔,嘴里还哼唱着杨子荣的唱词:“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一时间,感觉着这满天狂舞的雪花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那年月,光景十分不好。父亲既要忙碌工作,又要为我们五个兄弟的生活学习操心,着实够累了。但当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眉宇间却舒展开了笑容。虽说他早已厌倦了样板戏独霸天下的政治气候,但对在困难的岁月中苦苦地支撑着一家人生计的父亲来说,看着曾是自己那一代人中所熟悉的英雄与己相伴,且又是十几岁的儿子冒着风雪跑了十几公里的路乐呵呵地买回来的,实在让他高兴了一番。记得父亲当时拍拍我的肩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尤其是在困难的岁月。”我无意为样板戏作重新评判,这已早有定论。但就样板戏中塑造的英雄人物,我以为他们是没有错的,他们生活在英雄辈出的时代,本来的面目就是那样的,翻翻小说《林海雪原》,看看电影《自有后来人》便可一清二楚。所不幸的是被别人篡夺了创作果实,打上了“江记”烙印,这当另作别论了。我崇拜他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决不可能存有。虽然英雄人物曾被扭曲过,虽然我们也曾走过一段曲曲折折的弯路。

二十余年一晃,童年时代的生活便行云流水般地远去了。虽说我们现在的许多人家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混水泥造的房屋,日子越过越舒适,舍不得在洁净的墙面上贴上一两幅年画;即使贴,也大多是悬挂一些书法字画之类的。但我总觉得在我们物质生活渐渐丰裕的时候,我们或多或少丢掉了一些精神,一些献身精神,吃苦精神,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精神,一句话,一种为人民服务精神,一种英雄主义精神。要不“黄毒赌”和“文化垃圾”怎么侵蚀了那么多人呢?干部腐败怎么总是消除不尽呢?尤其是当我们还有那么多的特困企业,那么多的贫困人口仍在风雪交加中迈着艰难的步子,我们更渴望那种精神——为人民服务、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1997年1月23日夜

此文收入在散文集《远逝的牧歌》一书

[田少宇]

相关文章关键词

《年画的随想》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