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京城
导读:住在京城实在没有什么可去的地方,特别是到了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与在外地并无两样,很多都是陌生的,没有那种亲切感。已经听不到什么炮竹声了,城市很安静,街上很安静,还没有老家的村街上热闹。
春节这几天真好,北京的马路上车少人也少,外地人都回家过年了,北京大街上人少了很多,车也少了很多。平时的大街上、公交车上,很多的公共场所,人多得不得了,十个人里边有九个外地人,北京人只有一个。平常的日子走路人挤人,坐车更是人挤人,北京除了人多就是人多,除了车多还是车多,路不好走,车不好开,人们烦恼的事情除了堵车就是堵车,因为堵车而赌气,因为赌气而堵车。所以春节的几天真是难得,一年才这样几条难得的时间,路面上清静,也省去了天天看那么多车、那么多人烦心。上街真是胜似闲庭漫步,毫不得意,悠哉悠哉。但是这样悠哉的日子还能有几天呢?
三十到初三,没有怎么上街,只是初三这天下午到农贸市场买了一点儿菜,农贸市场没有几个卖菜的,卖菜的农民都回家过年了。想买馒头烙饼什么的,蒸馒头烙饼的也都回家过年了,农贸市场冷冷清清的。买不着馒头就到超市去买,在超市的入口我问超市的工作人员:有馒头烙饼吗?回答是什么也没有。我说省得进去了。后来又一想:既然来了,又走了半天路,还是买点儿东西吧,就买了一瓶二锅头。
初三的街上很冷清,车不多,人也不多,炮竹声已经听不到什么了,三十到初二是炮竹声声不断,过年的气氛很浓,到了初三似乎就不那么浓了。不过还能感觉得到:还是有过年的样子,那就是路上车不多,人也不多。不过年哪有这样的镜头?是绝对没有的。当然这跟与地区有关系,因为初三这天是在哥哥家,哥哥家住在京城的北面,就是鸟巢往北,那是五环外,这里是刚刚开发没几年的地区;要不是奥运村的建设,这里也不会开发,毕竟离鸟巢奥运村不远。但奥运村北侧则是人稀少多了,不像在市里人那么多,车那么多,但是市里车也少多了,人也少多了,但总比奥运村北面人要多,车要多。北京常住人口一千多万,虽然打工的外地人基本都回家过年去了,比往常人少多了,但再少也是人多的地方。因为北京太大了,这些年城市化的脚步这样快,城市扩大了很多,原来的庄稼地上都盖起来高楼,成了住宅小区,但刚刚建成不久的小区居住的人不是很多,再说商业配套还不齐全,自然这里人就显得少了很多。
从北京南城到奥运村北侧,这里是北城的北城了,距离是不近的,来哥哥家一趟比回老家的路程似乎并不近,时间也不短。但这里的过年气氛似乎比我们乡下少了许多,过年真不如在乡下过。所以出门也没有可看的,就在屋子里写东西了,想看看电视就看看电视,电视没什么看的就写东西。不过过年写东西的感觉总是没有平常好,状态似乎也不行,能够写出好东西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奢侈的梦想,但不论怎样我还是要写,要不这个年过得也实在太没有意思了。
元旦倒是过得挺有意思,初中毕业后三十八位同学聚会实在难忘,那天真是难忘的一天,我认为那是人生真正的节日,这样的节日十分罕见,让我刻骨铭心。至于说到春节说到过年,我还是十分怀念童年,那时候的过年才有意思,才算真正的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觉现在没有了,一点儿也没有了。
住在京城实在没有什么可去的地方,特别是到了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与在外地并无两样,很多都是陌生的,没有那种亲切感。已经听不到什么炮竹声了,城市很安静,街上很安静,还没有老家的村街上热闹。城市过年的气氛就那么几天,除了一些庙会,大概是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了。看到路上稀稀拉拉的车辆,稀稀拉拉的人,这是过年吗?过年是不该这样冷清的,太冷清了。我似乎又有那么一点儿的不适应。但是这样不适应的时间不会太长,再过几天你想拥有这样的不适应也是不可能了。
平常的日子京城倒是像过年的样子,车水马龙,交通阻塞,这才是当代京城的本色,是难以改变的。
2011-2-5
田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