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香氤氲
导读看那些红红的藏红花,晶艳艳的枸杞子、翩跹飞舞的木蝴蝶以及似人形的何首乌、五味杂陈的五味子……这些自然之物都是有灵魂的,这些小小的植物背后负着自己的使命。
在这样一个最易产生怀旧情绪的季节里,莫名地就想起了那些曾经伴随我葱茏岁月里的那些药香,想起那些排列在中药房里的药柜,那些紧挨着的一个个小抽屉中和坛坛罐罐里的那些花草根茎、昆虫以及粗砺的矿物质;想起那些诸如“厘戥”,天平,研钵,药碾、铡刀等中药房里的器具;想起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散发着的草木清香、泥土的腥气和山野里自然的、溢满阳光的芬芳气息。
我曾经工作过的这所农村卫生院,不像城市里的大医院,将中、西医药房分开设置。在农村,因为规模比较小,所以中西药房基本上都是合二为一的。农村群众对中医药信任的程度比城市高,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都喜欢找中医就诊。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一张处方,工整地写几味或几十味的中药,或方剂或汤头增减,接下来便是到药房抓药。
用“抓”而不用取,是因为这些根根草草是需要用手抓出。抓中药前,司药人员先是将白报纸平铺在柜台上,依照处方,然后拉开一个个抽屉(药斗)或取出瓷瓶内需密闭或避光保存的中药材,将需要称出的中药用小小的厘戥,几克几克耐心的称着;有些药品需要精确到最小值的,还需要用天平秤出。看那一排排橱柜的小抽屉开开又合合,开罐封罐瓷器碰撞出清脆的响声,从中取出来的是不同类型植物种子和根根草草,亦或是炮制过的昆虫以及矿物质,在口中喃喃念着要抓的药名:红娘子,白头翁,红花,熟地,木蝴蝶……从一个个别具诗意的药名中就能窥视其风雅和韵味。有些药物如“贝母”则需要临时捣成粉末,另外用白纸包好冲服。有些药物像“人参”等则需要用铡刀切成薄薄的一片片另炖。药抓齐后,还要仔细地核对一遍,防止出错。抓齐几付中药所需要的时间或长或短,抓中药方剂虽然费事,但却是一种享受美好的过程,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迷上了中药房的气氛。
诊病服药是一种针对疾患的生存需要,这些平时普普通通的根根草草,若把它们熬成汤药,喝起来是充满苦涩的。很多人承受不了中药味的苦涩,但我却喜欢这种或浓或淡的药香,这种中药的清香,混合了大自然的各种气息,萃取了天地之间的天然的精华,它不仅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厚重沉淀,更是自然之中纯粹,质朴的气息。关于药香,《红楼梦》一书中写到的就有三处,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宝钗的冷香丸,还有黛玉长年也要熬药调理身子,屋子弥漫着药香,而她那一股天然的楚楚风韵,软软衣袖里散发出的冷香,谁又敢说那不是中药滋润出来的呢?在第五十一回中,宝玉为晴雯煮药,丫头怕药味熏了屋子,宝玉言:“药气比一切的花香还香呢!神仙采药稍药,再者高人逸士采药治药,最妙的一件东西!这屋子里我正想各色都齐了,就少了药香,如今恰全了。”可见古人对采药、熬药也当作是风雅之事。
我们每到一个新地方,总会说:人生地不熟。这句子里含着两味中药。人生不是人参,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地,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一个个生地变成了熟地,变成了故乡,这根,不知不觉地,深深地融进内心,催我成熟,让我明白。原来,生地蒸透了就变成了熟地,人生也和人参一样,人生的经历和经验同样具有滋阴大补的功效,只是它的功效需要细致的拣拾,反复的咀嚼,不断细细的品味,才不枉渡了人生。
说起中药的文化底蕴不仅深厚而雅趣横生。像:“大将军,骑海马,身披穿山甲,去常山,来斩草寇;小红娘,坐荷车,头戴金银花,到熟地,接见槟郎。”这一副联语蕴含着10味道中药。像一株草木,一截树根,一片花果,在中药的世界里,都赋予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精致灵巧的名字:蚯蚓美其名曰地龙;茎似艾蒿的小草,怎么就称刘寄奴?小小的一粒种子,怎么就称王不留行?还有像当归补血,痛定思乡;茴香念旧,回家养情。当归、当归,它乡不可久留,尽孝当早,就是落叶归根了,也要找到心的归宿。人生处事当言行一致,否则,则浮散如云,寒塞背痛。此时则需要来一剂“附桂汤”乘温热服用,注意捂汗。像丁香,即是香料也是中药。《本草新编》:“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实治病无分彼此。味辛,气温,纯阳,无毒。而关于丁香的的那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和戴望舒笔下那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一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则给所有诗人心中留有太多的心结。
看那些红红的藏红花,晶艳艳的枸杞子、翩跹飞舞的木蝴蝶以及似人形的何首乌、五味杂陈的五味子……这些自然之物都是有灵魂的,这些小小的植物背后负着自己的使命,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的生命创造者奇迹。谢宗玉在《遍地药香》一书中曾这样写道:“草木掌握着人类生命的秘密,倾听草木的声音,寻找遍布山村的草木的灵魂,把它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很多的草木生长在我们身边,一直在暗中保护着我们,培植着我们的心性。”而其实人类与植物之间是一体的,人类依植物而生存;人类是吸取植物的灵气而鲜活自身生命的。
秋风中,我在这些依附着自然灵气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中,在氤氲于飘着淡淡的中药香里,沉醉、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