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一壶乡酒斟满怀 几许笛声赠归人(征文)

一壶乡酒斟满怀 几许笛声赠归人(征文)

2013-10-22 16:14 作者:高丽君 阅读量:37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故乡,我魂牵梦寄的故乡!为什么离你近了,反而觉得更加害怕和惶恐了呢?种种担心和忧虑,会不会被证实?想到这里,简直抬不起腿来,越走越慢,心里害怕碰到熟人,害听到家里的消息。

——这世界,功名利禄也抵不过人情冷暖,灯火辉煌也比不了家的温馨。

三个人忙活到腊月二十八,才各自放假。匆匆的购买一番,然后就在没有对联、没有鞭炮的除夕夜里,看着不太精彩的春节晚会,第一次清清淡淡的过着小家里的,毫无意思的城里年。

钟声敲过十二点,新的一年又来到。许下心愿,仰望星光,那最亮的一颗就像家里的明灯,在远方熠熠生辉。

这个年里,回家无处。

过年,家家贴红色对联,可是我们家族里的各个小家,都不会贴上对联的!

“守孝难还礼,思亲免贺年”。

两年里,老公相继料理了公公婆婆的丧事,一年一个。本地乡俗,守孝的人家,第一年贴黄色对联,二年贴绿色,守孝满三年后,才可贴红对联。

老家,那个他年年会惦念不已的大山里,那个年年会急急忙忙回去住的土炕,那个黄土漫天的沟坎,如今却再也没有了回去的理由。

他不停的收拾和这个收拾那个,不说话,气氛有些沉闷。阳台上的壁橱里,擦拭到老人的遗照,眼泪终于下来了。

拿出厚厚的一沓白纸,满脸凝重的拿出刀子来,细细的折好;找到印纸钱的模具,蘸满蓝黑的墨水,颤抖着的手,和女儿印着纸钱;女儿在旁边帮忙,流着的泪水……

“从现在起,我没有妈了……”“我没有爸了……”“我没有家了……”两年里,这些话他说了很多次,哭了无数次。

默默地看着,思念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情愫,只是洗干净各种果品,准备他们烧纸的东西。

前年的此时,年迈的公公在屋子里看我们包饺子,嫂子剁着馅,铛铛地声响;灶里烧着火,小猫蜷缩在柴火上,眯着眼,人一样的酣睡着;婆婆撩门帘出来,站在台阶上,笑容里的目光,穿透红红的对联,落在孙女的身上;女儿拿着一根长长的向日葵杆子,脸冻得通红,从坡上跑上跑下,一趟一趟的撒欢;冬天里不暖和的太阳,就在蓝色的天幕上远远地挂着。

没有了父母,就没有了家。

可是,可是,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家乡的灯火就会在梦里闪耀;回首,家已在万重山外。

悲歌可当泣,远望可当归。

家属院的大门上挂着大红的灯笼,对对都洋溢着年的欢腾。

冷风里,打开自家铜锁锁着的大门,站在院子里;鞭炮被小外甥放的噼噼啪啪,拿着透明胶布贴对联的妹妹说:心里没有着落的,真想爸爸妈妈啊!

父母在外地几年了,今年在北京;他们在哪里,我们觉得家就在哪里。

院子里,小木凳孤零零地放在旁边的石几旁,破旧的二胡盒子躺在枯萎的马兰草身上,几截废弃的烟筒竖在花园怀里,从那里冒出来的股股清烟,曾经锁住我们羞涩的童年,凝固于少年青年的岁月,昭示着我们珍藏的记忆。

站在这个曾经热闹的大家里,回想着一个个阳光的午后,一个个暮霭的黄昏,回想起高高的酒罐和榆树枝头的麻雀,回想着一个萌动的年少与一位羞涩的姑娘,回想着初次读书远行,父母送别的身影与关切的眼神,以及自此后的种种失落间或快意。

岁月漂洗过的记忆,都如昨夜的月光,穿透玻璃窗,向我投以恬静而意味深长的微笑。

经年以后,依然亲切的是温馨的亲人,深植到灵魂的一切,成为固有的特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便常有雨打芭蕉似的淡淡的,渴望归家的念头。

此时,更愿意接受院子里阳光的恩赐,感受这双温柔的手轻抚我不再光洁的额头。

家在何处?家在远方。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年里,几家聚会,欢闹几场:

男人们大声的喝酒说话,国际的动向,国内的形势,本地的人员升迁调动;女人们在厨房边忙碌边比较着老公孩子,衣服美容;孩子们肆意的玩电脑,电视声音开到最大,其乐融融的年味荡漾在空气中。

热腾腾的羊肉端了上来,大家懒洋洋的挑剔过来过去的吃着;忽然,那个近五十岁的男主人热泪涟涟,借着酒劲,恸哭不止:我们在这里吃肉喝酒,我家里的老大老妈不知道吃什么呢?我吃不下去啊,我不孝啊不孝……

他妻子急忙赶过来劝说:不是东西都捎回去了吗?不是大妈不来城里过年吗?你怎么这样,大过年的,大家都高高兴兴的,你扫人家的兴。

他醉了;哭一声,喊一声,哽咽着诉说父母的年迈,花白的头发,

老病的身体,替儿子的着想,心里的渴望;还有节俭到吝啬的秉性,还有父母会不舍得吃,等孩子回家时候却已经坏掉的年货……

也许是因为漂泊

温了一壶乡愁

将往事喝个够

有些失落

也许是因为寂寞

那杯苦涩的乡愁

叫人难以入喉

离家出走

当父母的华发变白头

总是要养育儿女之后

才懂得故乡这根无形的线

时刻牵扯着游子

思家的那颗脆弱的心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年轻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贾平凹曾这样评价三毛,这个有流浪情结的女子对年轻一代的影响。

年轻时候,是那么的喜欢外面的世界。一直站在地上,以敬仰的姿态,仰视着那个在天国里快乐旅行的人。

在很多个月朗星疏的夜晚,沐着一轮清辉,打开一盏小灯,捧起三毛作品的时候,就开始了与作家心灵的交汇和精神的沟通;在那平和、恬淡、博大、包容的思绪里,一步步走进了她的心田,和她一起游历着世界,感受着她的喜怒哀乐,感知着她对世界认识和理解。

她的勇敢,游历经历,对爱情的执着和对普通人们的良善,甚至于寻求永久心灵家园的方式,都曾经深深地吸引着我,内心里常常有着和她一样走遍千山万水、去真实地感受生活的冲动。

还有海子,那个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那个为理想幻灭而殒身的诗人。

可是,当岁月的潮水渐渐退去,“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穿梭在人群中,听到熟悉的乡音,都会不经意的看去,虽然那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却勾起里心底最深处的涟漪。

不再年轻的人,不想漂泊的心,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希冀远方的家里一切顺意,祈祷电话铃声是报告平安的讯息。

突然明白,“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是何意;也忽然明白,“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损伤”是真谛。

第一次听到日本陶笛家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心中泪涌。仿佛回到很久很久前就离去的家园,那里有美丽山川河流,有纯朴可亲的笑脸,有儿时日日夜夜的气息,时时刻刻都在向游子招唤,回来吧,回到家乡温暖的怀抱……

借用宗自己的话:奥卡利那笛耕耘着空气。

那发自内心的音乐情感,透过清新悠扬的陶笛乐音,阐述对于自然万物与山川土地的感怀;笛声里,是土地的回响,是用心灵吹奏的宗次郎才能吹响的只属于宗次郎的音色;仿佛心中永久的圣地,那便是心的归宿……

读宋之问的《渡汉江.》,他切切的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哦,故乡,我魂牵梦寄的故乡!为什么离你近了,反而觉得更加害怕和惶恐了呢?种种担心和忧虑,会不会被证实?想到这里,简直抬不起腿来,越走越慢,心里害怕碰到熟人,害听到家里的消息。

北国风,黄土墙,云天望故乡;水中天,放眼量,无依人断肠。总是那故土难忘,总是一份亘古的情节,谁都一样。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年去了,梳理躁动不安的心结,把对家乡的相思,化着冬季枯叶片片,碾化成泥,随风飘散。

新的日子里,思念的情绪,依旧在蔓延。心底,珍藏一支丹桂,久久在心底弥香,直到老去。

家乡,真是个好地方。无论近处远乡,灵魂就会寄托的地方,让人不至于在旅途中迷失方向……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一壶乡酒斟满怀 几许笛声赠归人(征文)》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