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镰刀
导读想起打柴用的“山镰”,我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母亲为我做的“山鞋”,上山打柴穿胶鞋不行,很容易被山路上石子硌破底子,脚很容易受伤;
小时候就与镰刀打交道,所以又想起了镰刀。在我的记忆中,镰刀有两种:一种是割草的镰刀,一种是打柴的镰刀。割草的镰刀一般都是从村里供销社买的,打柴的镰刀在供销社是买不到的,只好到村里的铁匠铺专门打造。割草的镰刀只能用来割草和割麦子,镰刀片儿比较薄轻;打柴的镰刀片儿比较厚重一些,这样的镰刀才结实,才能够砍得断山柴,就是很粗的树枝都能够砍断。用割草的镰刀砍柴是不行的,不一会儿就得把镰刀砍坏了。所以我们一般把用来砍柴的镰刀叫“山镰”,把割草的镰刀叫“秋镰”,秋镰就是用来收秋用的,割谷子、割玉米秸秆、割白薯秧子什么的。
说到收秋,其实麦收也叫麦秋,三夏也算是收秋,不仅包括大秋,大秋就是秋收。所以三夏、秋收都是离不开“秋镰”的,家家都有好几把“秋镰”。而“山镰”就是用来砍柴用的。因为我们老家是半山区,村子西面都是山。过去日子艰难的时候,烧火做饭都用柴,很少用煤,因为大多的人家是买不起煤烧的;家家都要上山打柴,家家也都有几把“山镰”。靠山吃山,打柴离不开“山镰”,要不是砍不了柴的。
记得麦收割麦子的时候,每天都要在前一天晚上收工回来把镰刀准备好,用磨刀石磨好镰刀,用手指试试锋刃,看磨得快不快,但是也要当心,磨得很锋利,搞不好会把手指拉破的。不是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镰刀磨得太快了,不小心把手指拉破了。割麦子起码要准备两把镰刀,一把不行,割半天麦子到了中途,镰刀钝得不行了,割起麦子很费劲,就需要换另一把镰刀。中午收工以后,吃过午饭还要再磨镰刀,因为下午还要割麦子。麦收若是没有几把好使的镰刀是不行的。其实除了镰刀头,更重要的是镰刀把儿,拿着舒服,使着顺手,要不割不了多会儿麦子手就会磨成大血泡。所以干活就要有好使的家伙,割麦子就要有好使的镰刀。就像当兵打仗的,若想多消灭一些敌人,就得有好使的武器一样。那时候割麦子,年轻人都比着干,看谁割在最前面,年轻人都有热情有干劲,干活是不甘落后的,毕竟又是挣十个工分的劳力。但是要割得快,跑在前面就得有好镰刀,镰刀得快,要不光有劲头也不行,从麦子地这头割到麦子地那头有二里地远,所割的麦子幅宽有一米五,一把镰刀只能割到半截,所以必须备两把镰刀。
再说大秋的时候,也得有好镰刀用,割谷子要用镰刀,割谷子比个麦子费镰刀,因为谷子的秸秆比麦子的秸秆要粗,但镰刀锋利就割得快,镰刀越钝越费劲,也就越费镰刀;镰刀越快越省力,也就越省镰刀。玉米的秸秆比较粗,一是要求镰刀要快,二是割断玉米秸秆要讲究巧劲,镰刀割断玉米秸秆的茬口要成45度角,不要是平行的,这样才省力,也容易割断,还不费镰刀的锋刃。
“秋镰”讲究割,“山镰”讲究砍,“秋镰”轻快,“山镰”厚重,这也是因为用处的不同,用“秋镰”不能砍,这样只能毁了镰刀;用“山镰”不能割,割是割不断山柴的。柴不是草,很硬,所以必须用“山镰”。
想起打柴用的“山镰”,我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母亲为我做的“山鞋”,上山打柴穿胶鞋不行,很容易被山路上石子硌破底子,脚很容易受伤;所以必须穿“山鞋”。山鞋是母亲专门为我山上打柴做的,我们那里经常上山的人都是要穿山鞋上山的。山鞋结实,鞋底是用汽车轮胎做的,鞋帮是用粗布做的,很结实,坚硬的柴草也不容易把它扎破。但是山鞋穿起来很沉重,因为它的底子实在厚。干什么需要什么东西,沉重的“山镰”,沉重的山鞋,这是上山打柴必备的东西。
过去在农村,拿了十几年的镰刀,镰刀曾经是我亲密的伙伴和朋友,伴随我走遍了故乡的山山水水,活了大半辈子很多的东西都丢失了,但那几把镰刀还依然挂着老房子的墙上,还依然那样锋利闪亮。
20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