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地炉子的年代
导读烧地炉子得经心,所以母亲每天那么多家务事,还要打点好炉子,冬天是不能让炉子灭的,要不做饭取暖就成了问题。所以煤好烧不好烧很重要,赶上不好烧的煤灭火也是经常的。
有三十年没有烧地炉子了,三十年前村里家家户户都是烧地炉子的,地炉子连着土炕,既可以烧水做饭,也可以取暖。连着地炉子的是一个大炉坑,是用来掏炉子的,掏出的炉灰渣就直接进了这个大炉坑,十天半拉月掏一次炉坑。紧挨着炉坑还有一个和湿煤的池子。在地炉子炉口的旁边,还有一个盖着盖子的小缸(我们叫它坛罐),里面盛满了水,因为小缸是紧挨着炉口的地方,所以里面的水很热,这就等于有了供应热水的地方,里面先放进凉水,水放进了一段时间就热乎了,洗脸刷碗什么的都用得着;里面的热水用的差不多了就要补充进凉水,这样才能保证里面总是有热水。再有就是坛罐里不能没有水,如果里面的水干了,坛罐就要被烧坏,因为它紧挨着炉膛。所以母亲总是叮嘱我们要注意坛罐里的水,使得差不多了就要随时补充上,里面不能没有水,要不就烧炸了。炉坑在正房的中间,占有很大的一块地方,上面都盖着木板,与地面一样平,我们叫它炉坑板。
烧地炉子一般在每年的十月下旬,天气冷了,屋子里就要生火,土炕也热乎了,一直烧到过年的三月下旬,整个一个冬天就过去了;其他的时间就在院子的棚子里烧火做饭,就是烧柴,每年冬天都要打很多柴,从春起烧到深秋,大半年的时间就不烧地炉子了。
过去烧地炉子我们都是用门头沟的煤,都是叫生产队的马车到门头沟去拉脚,拉脚钱,也就是拉煤用车的费用到年底就让生产队从工分里扣。门头沟有几个地方的煤我们经常用,什么王平村的,什么木城涧的,还有杨坨的,那时候拉来的煤都是大煤块,一吨煤块十几块钱,虽然煤不贵,但是那时候人们也挣不了多少钱,所以很多人家还是烧不起煤的,都是烧柴做饭取暖。地炉子在土炕中间的位置,烧柴的灶在土炕的一端,只有到天气特别冷的时候,也就是十二月份到春节这一段时间烧地炉子,条件好一些的人家则是从十月下旬到来年的三月下旬都是烧地炉子的。
烧煤块熬时候,烧煤球是不行的,煤球好烧但燃烧的时间短,再说到供销社的煤场买煤也需要煤本,煤球也贵,农民户人家基本是不烧蜂窝煤的,烧煤球和蜂窝煤的一般都是当地的居民户。煤块不够烧的时候我们也会到供销社的煤场买一些煤末子,用来摊煤饼或者和湿煤,湿煤用来晚上封火用,一直到第二天早晨打开地炉子。夜里封火主要是填煤块,再在煤块的上面封上湿煤,这样才能熬一整宿,要不半夜火就着上来了,那得烧多少煤呀,过日子不算计是不行的。
小时候经常帮着母亲砸煤块,把大煤块砸成鸡蛋那样的小块儿,这样才好烧;要不就是把家里的煤末子摊成煤饼。有时候还经常到供销社的煤场排队买煤,全公社就一个煤场,在我们村子边上,十里八村的人都来这里买煤,还有当地学校和部队的,基本都是居民户口的,所以买煤的人很多,很多的时候连煤球和蜂窝煤都是很紧张的,排了半天队最后没有买到煤的情况是比较多的。
烧地炉子得经心,所以母亲每天那么多家务事,还要打点好炉子,冬天是不能让炉子灭的,要不做饭取暖就成了问题。所以煤好烧不好烧很重要,赶上不好烧的煤灭火也是经常的。哪里的煤好,哪里的煤不好,有了经验教训了,就知道该买哪里的煤了。门头沟有好几个地方的煤,杨坨的煤是最不好烧的,所以以后母亲就很少买杨坨的煤了,烧过一车烧怕了,大冬天的炉子灭是着急的事情,特别是过年过节的屋子里一定要弄暖和,过年都不暖和,这年过得多凄凉啊!
地炉子烧好了,多大的屋子都是温暖的,外面就是冰封雪冻,屋子里都是四季如春,一年的冬仨月就别提多幸福了。土炕烧得烫屁股,睡在上面像烙烙饼,什么腰酸腿疼的老毛病就都好了。大雪封门的日子里躲在温暖的屋子里,坐在土炕上嗑瓜子,那是多么大享受啊!母亲坐在炕头上做着针线活,旁边的梨花猫在扯着线头玩耍,那样的情景真是温馨呐!
20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