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挥之不去的元宵节

挥之不去的元宵节

2013-10-23 18:18 作者:秋水蓝 阅读量:36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晚上,附近湾间的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男女老少都会聚到屋后的小山上看龙灯,各村都在本湾的至高点“卖弄”,舞狮的舞狮、玩灯的玩灯、划船的划船,似乎是一场没有下“战书”的比试,也把元宵节推向了高潮。

算来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在乡下过元宵节了,城里的元宵节平淡,寡味,不是遇到星期天连假都没有,似乎没有元宵节的存在。今年的元宵节又要来临了,我竟然发现心底一隅,完整地保留着儿时乡下闹元宵的画面,挥之不去,异常浓烈。乡下有“月半大于年”的说法,残存在我记忆中的元宵节是那样的热闹,那样的使人向往、那样的让使人流连。

儿时的乡下,每年的元宵节会演一曲戏,进入腊月就开始组建一个小型剧组,十来个人,叫“文艺宣传队”谈不上水平有多高,有的“宣传队员”连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会,舞蹈也缺乏基本功夫,爱好文艺、有文艺热情就行。就这么一个群体,排练个十天半月,在露天搭上一个土台,也能吸引众多的乡亲,演出当天,太阳还没下山,就有人早早地放个凳子在台下,抢占一个理想的位置。我这种极不协调的身旦居然也成了“文艺宣传队”的一员,还跳过舞,当时的演出水平可见一斑。不管怎样演的人认真、投入,看的人高兴、开心也就够了。演出完了还要议论一阵子,哪个节目好,哪个演员好,像现在评价一台春节晚会似的。六七十年代,元宵节的文艺演出成了村民的一大期盼,一大看点。

元宵节的又一个项目是舞狮、玩灯,我们村不大,青壮年不多,舞龙灯很困难,(这样的事是不能到外村请人的),因地制宜就选择了舞狮。过了正月初三,筹备舞狮就成了家家户户的中心任务。除“狮子头”到城里买以外,其它的都是自己做,出布的出布、出线的出线、做须的做须,并组织专班,谁玩头,谁玩尾,谁打锣鼓,都要训练一段时间,舞狮是非常消耗体力的,每个岗位都得两个人,中途非得换班不可。正月十五的午饭后就开始,首先围绕本村的地界走一遍,以视对地盘的管辖,然后挨家挨户的舞一遍,这种事是一户也不能落下的,每户舞的时间长短就看主人的炮竹准备的多少,一般来说,鞭炮放完了,也就该换家了。另外还看舞狮人的体力和指挥的安排,舞狮的指挥一是引路,二是根据每家的情况说些吉祥的话,一般不能重复,当时的乡下叫“说彩”。别说,我们村舞狮的水平还不赖,舞狮的人居然能够把主人挂在屋脊上的红包拿下来,因为那里面有主人的“心意”,不论是从荣誉的角度还是从实惠的角度都是对舞狮人的诱惑。

晚上,附近湾间的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男女老少都会聚到屋后的小山上看龙灯,各村都在本湾的至高点“卖弄”,舞狮的舞狮、玩灯的玩灯、划船的划船,似乎是一场没有下“战书”的比试,也把元宵节推向了高潮。

据说老家的湾间好多年没有玩灯、舞狮了,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看晚会、打麻将,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进步呢还是-------。不管怎样过去元宵节的那种喧闹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挥之不去。

[田少宇]

相关文章关键词

《挥之不去的元宵节》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