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该发力监管“毒苹果”
导读苹果公司从沉默到打破沉默,终于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不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苹果开始面对质疑、作出回应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时评报道:苹果IPad、Iphone正在中国热卖,但137名苹果中国供应商员工,却因暴露在正己烷环境,健康遭受不利影响。苹果公司15日发布2010年的供应链管理报告,首次公开承认中国供应链致残员工(2月18日扬子晚报)。号称“全球最为绿色的公司”,却曝出137名苹果中国供应商员工中毒致残的丑闻。多家中国供应商在没有保护措施条件下,要求员工长期接触有毒化学溶剂正己烷,最终导致多名员工受伤致残。消息见报后令人震惊,更发人深省。
事件从2008年7月份开始,联建科技要求员工改用正己烷。公司突然要求员工用正己烷取代此前很久使用的酒精、丙酮、异丙醇,擦拭手机显示屏,这意味着生产工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样用正己烷的擦拭效果明显优于酒精,可以大大降低次品率,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正己烷是有毒的无色无味的有机溶剂,它的挥发性相当快。由于在空气中大量堆积,严重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员工们在没有有效防护的情况下工作,时间一长,整个车间内的员工都慢性中毒了。中毒症状是没有力气,走着走着就觉得脚麻,不听使唤,进而晚上睡觉老抽筋,睡不着。据医学专家介绍:长期接触正己烷,会导致人体头痛、头晕,严重的可导致晕倒、神志丧失、甚至死亡。从2009年8月份开始,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陆续收治了49名联建科技有限公司的患病员工。而根据医院检验报告和医生的诊断,这些患病员工的上下肢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发生了病变。从而导致肢体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变慢,四肢瘫软、乏力。医生给的结论是:上下肢周围神经元损害。而在联建公司的几个园区里,总共造成了137名员工中毒。
这是苹果公司,公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无视工人基本尊严的行径固然令人愤慨,但当地监管部门的冷漠和失职更令人感到震惊。最早发现苹果有毒的不是当地的监管部门,而是民间的环保组织,这让人们大感意外。据悉,2010年,有36家国内环保组织为促进IT产业解决污染问题,与29个IT品牌进行多轮沟通。其中,《IT行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就曾敦促苹果公司对苏州联建科技公司和运恒五金公司员工的正己烷中毒做出回应。而当地监管部门始终选择了沉默,不知是被金钱收买了,还是另有别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有毒的“苹果”,折射出我国职业病防治体系的孱弱,对企业缺乏足够的约束力。我国法定的职业病目录中仅列致癌性因素8种,而美国2005年公布的《致癌物》报告中致癌物质种类达到246种。根据现行《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是职业病诊断的必备要件,一旦用人单位拒绝提供相关证明,认定职业病就无从谈起。同时,由于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劳动者在维权时往往是“一个人战斗”。许多身处社会最底层、法律知识欠缺的农民工,自身温饱尚且难以维持,又何谈去打官司讨说法?
“苹果有毒”是中国代工经济中,工人恶劣生产环境和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当调研报告《苹果的另一面》在京发布后,在中国,苹果公司迅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让人们知道苹果公司在外表时尚靓丽的背后,还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苹果公司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存在有毒化学品污染、侵犯员工健康权、劳工权益无法保证等现象。“苹果有毒”,它毒害着工人们的身心,也毒化了蓄积良久的企业声誉。苹果饮誉甚广的绿色形象背后,竟藏着“血汗工厂”的真面目,委实令人为之喟叹,广大网友纷纷发贴指责。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经济正上演着一出产业链悲剧,凭借产业链优势盘剥中国企业的外商们笑逐颜开,得意洋洋;中国的企业、中国的百姓却在哭泣,这样的代工经济悲剧必须终结。
当然,也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代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一方面吸纳了从农业解放出来的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源动力,成为我国经济完成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的丧失,“代工经济”这种低效、低价值的产业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代工经济”转型为“品牌经济”、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
这是自沃尔玛“血汗工厂”事件和富士康“自杀风波”后,又一家跨国公司陷入供应链责任困境。作为当今市场最炙手可热的企业,苹果的供应链遍布全球,环环相扣,它用一个个订单将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链在一起,赢得了更多的利益,也理所当然要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这一责任,包括关注供应链企业的劳工权利、环境保护和商业伦理等在内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好在苹果公司承诺,要与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开展沟通交流,确保其生产环节中的劳工责任。我们期待苹果能够兑现承诺,也期待我们当地的监管机构能够积极担负起维护本土劳工利益的责任。
在国内环保组织的多次调查和追问,并且掌握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一直对“染毒事件”持回避态度的苹果公司,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下,终于承认了苹果有“毒”。然而在其中的多轮较量中,始终看不到国内有关部门的身影,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感到遗憾和担忧的事情。难道是怕得罪了这些外资企业少了税收?生怕这些外资企业从自己的地盘上跑掉了吗?再大的企业一旦违法,也必须受到惩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苹果”有毒了,请当地监管部门该出手就出手,别再袖手旁观。不然,网民们也会不答应。政府部门,理应接力民间环保组织,对事件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调查,对违规外企进行处理,以保护环境,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期盼“苹果有毒”事件倒逼新的职业病防治法尽快出台,细化职业病防治措施,解决认定难问题,让企业不敢再恣意妄为。
苹果公司从沉默到打破沉默,终于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不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苹果开始面对质疑、作出回应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应该说苹果现在的反应,还是遵守游戏规则的,履行了自己的企业责任,已经要求供应商停止使用正己烷,修复通风系统。同胞们的劳动条件进行了改善,是好事。尽管有“血汗工厂”之嫌,但作为世界五百强,能够公开认错,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能够做到这一步还是不错的。相对于国内企业逼得员工“开胸验肺”的维权事件,苹果公司在善后问题上的态度,还是可圈可点。对苹果公司的此次表态,我们很欣慰。一方面,国人的维权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国的压力终于迫使苹果承认供应链污染。我们希望看到,苹果本着对供应链负责的原则,为继续把受到伤害的员工们,从毒气中拯救出来作出实际的努力。再好的苹果一旦有毒,也要及时清除。对于苹果“染毒”的事实,不管是环保部门还是劳动保障部门,都不应该视而不见,而应该各司其职,动起身来,尽快给公众一个说法。
要遏制害人的“毒苹果”,仅仅靠民间环保组织的调查曝光、媒体的声讨是远远不够的。负有监管之职的政府部门应该发力监管“毒苹果”,前移监督阵地积极作为,切实履行监管与查处的法定职责。必要时可进驻企业调查个案,检测劳动环境,对可能产生污染源的工艺作出警示并责令企业停产改进,直到消除危害、排除污染源为止。还要救助因污染致残的员工,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确保员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更要排查所有涉及劳动者权益的隐患,依法拿出对策,责令企业作出限期整改。作为跨国公司、供应商、政府部门应该从这一事件中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共同努力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把“有毒工厂”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2011-02-1915: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