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唯有改革活力来

唯有改革活力来

2013-10-23 18:22 作者:空中飞 阅读量:38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时评报道: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推动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已经进行三十年。这三十年是伟大的三十年,是祖国大地山河面貌巨变的三十年,也是中国人民改写历史、谱写新的篇章的三十年。

在改革开放强劲东风的推动下,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三亿人民不仅解决了衣食温饱问题,而且生活质量、膳食结构大大改善。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已经建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公路管理体系。科技教育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三十年的时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两步战略目标——由饥饿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贫穷落后、商品匮乏、定量供给的时代已成为历史。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转折。我国经济总量已名列前茅,人均收入也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下收入国家的行列,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奋进。

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觉醒,但却步履维艰,就拿公路建设来说吧,当我们翻开有“水乡泽国”之称的公安县公路建设的历史档案,清楚地看到公安公路建设起步于1956年,当时该单位叫公安县交通局养路段。由于三大长江支流穿境而过,至使公安县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路交通发达,陆路交通落后。地理特殊,资金有限,再加上受体制约束,很长一段时期公路发展迟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公安县各级党委、政府将公路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公安公路建设开始进入快车道,瓶颈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1978年以前公安县只建有以沙东、沙刘、公石3条干线为经纬的简易公路249.84公里,都是泥结碎石路面。雨天通不了车,人们出行极为不便。1978年以后,公安县公路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举扭转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路交通运输能力长期严重不足的状态。80年代先后将207国道、公石线、沙刘线等3条国省道共144公里主干线全部建成渣油路面,并完成田路分家实行路面黑色化。曾黄、港黄、黑闸等9条支干线和11条移民路铺筑成碎石路,实现晴雨通车。做到“线路标准化,桥涵永久化,路面黑色化,路树林荫化,养路机械化”这一目标。实施“改渡为桥”的战略后,先后建起了南平、黑狗档、汪家汊,桅水4座大桥,同时对路面加宽改造,埠河至斗市段32公里改建成标准二级公路,列养公路90%达到了四级以上部颁标准,共修建乡、村道碎石路面294.05公里,修建县、乡道油路31.53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799.36公里。公安路网初步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量与重载车辆剧增,原有的公路状况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90年代初,国家制定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湖北省政府实施公路建设投入产出承包责任制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大办公路的积极性。公安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明确提出了“加大投资力度,改造主干线,加快县乡道、二级公路、乡镇油路建设”,实施畅通无阻工程。此时养路段更名为公路管理局。

全县采取部门补助投资、银行贷款、社会集资等形式,共筹措资金6000多万元用于省道公路建设,并对路面结构进行了重大改变,为提高对长江特大洪水的防御能力,在荆江分洪区新建1条长46公里、路面宽9米的二级水泥砼路面干线公路。207国道埠河至南平段60.5公里也改建成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的二级公路水泥砼路面。公安县政府动员沿线5个乡镇、20万民工,完成路基土方200多万方,将路基全程加宽到15米,并对斗市潺陵改线4.8公里进行裁弯取直,路基加宽到25米、路宽21米。公安公路局抽调70余套机械、160余人,经过3年的艰苦奋战,于1999年底全部建成。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后,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安县公路局依法设置了3个收费站,建站9年来,累计征收公路通行费7000余万元,为公路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随着国、省道干线公路的上等到升级,公安县政府出台了《公安县县乡公路管理办法》,资金按比例筹措。近10年来,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将汪窑线等6条县乡公路建成6米宽的油路,完成港黄线路基加宽36.7公里。由于水网湖区常常成为制约乡镇公路发展的主要因素,县乡政府又先后出台多种筹资政策来建设公路桥梁,从1991年起,自筹资金1900多万元,用3年先后建成了毛家港、东港、黄金口3座公路系列大桥,使国省道与县乡道全面贯通,群众称之为“救命桥”、“致富桥”。全县列养公路基本达到了“畅、洁、绿、美”标准。为公安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便捷的陆路交通,形成了干支配套、功能齐全、结构完善的公路网络,公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要想富,先修路”。公安县通村油路建设从2003年开始正式启动,使公安县农村公路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82%的行政村贯通了油路、水泥路。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规范农村公路建设,争取将最需要修的路,农民兄弟最愿意修的路,现实中最可能修的路纳入到项目库,及时调整。保证通村公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公安县14个镇二个乡都以通达油路(水泥路),全县实现了乡乡村村通路的目标。其中通达二级以上油路(水泥路)的乡镇有9个,以通达油路47个村。通村公路建设构筑了城乡交融的网络,承载了城乡互动、互惠、互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各乡镇靠路抓调整,依路建市场,带动了产业、饮食、交通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公路成为公安县群众受益面最广,拉动效益最好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致富工程。

整洁通畅的公路缩短了城乡距离,扩大了对外交流,开阔了农民视野,拓宽了致富渠道,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村容村貌。农村公路对新农村注入了巨大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农村公路的快速推进,如一支“兴奋剂”激活了农村经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给广大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农民群众享受到了现代交通的便利。过去的两年,是公安县农村公路投资最多、发展最快、成果最大的时期,也是农民群众感受最深切、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现在农村是,出门见公路,抬腿上公交。那种晴通雨阻、肩挑背扛成为历史,摩托车、农用车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普通农家。城里人下乡,农村人进城,货车直入田间地头,农民出行卖货、看病上学有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享受到公路交通改革发展的文明成果。可以说,农村公路不仅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更是沟通政府与群众的桥梁。

30年来,公安县境内建有荆东高速公路一条,北接荆州长江大桥,南至湘鄂分水岭东岳庙,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建设标准,计算车速100公里每小时,主线全长58.403公里,建有普通公路507条,总里程为2568.175公里。其中国道1条81.703公里,省道3条65.979公里,县道10条258.82公里,乡道25222.673公里,村道468条1939公里。公路密度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113.7公里,平均每万人有公路25公里。按路面铺装等级划分,有水泥砼路面185.218公里,沥青渣油路面162.678公里,碎石路面717.654公里,粒料加固路面1502.625公里。其中纳入国家计划养护的公路18条计367.81公里。桥梁建设共修建公路桥梁403座,其中大桥9座,计2783.4延米,中桥21座,计1210.57米,小桥373座,计5397.22延米。一个以公安县城为中心,以207国道、公石线、沙刘线等3条国省道为骨架,以荆东高速公路为门面,32条县乡公路为幅射线,内联村镇,外通湘鄂两省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已镶嵌在荆楚大地上。昔日以舟代步,百帆竞发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如今,一条条宽广的公路象“玉带”飘落在荆江大地;一座座跨越河流的桥梁似“彩虹”装点着平原湖区,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阜民丰的公安增添了无尽的秀色。

“路修到哪里,公路就绿化到哪里”。公安公路人在大兴公路的同时,注重公路绿化、美化和公路联网配套工程建设。1979年,公安县公路绿化站成立,为公路绿化提供苗木100多万株。在路树栽植和护管上,采取与乡镇联合种植、收益分成、专人护管、路段到人的办法,全县已绿化里程360公里,占可绿化里程的100%。成为荆州市第一个公路绿化县,“远看像洞,侧看像墙,上能防空,下能乘凉”就是公安县公路绿化的真实写照。整齐葱郁的公路行道树成为公安公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93年207国道公安段被全国绿委评为“部门绿化300佳”,1995年被湖北省交通厅授予“公路绿化先进单位”。境内国省道和县乡公路全部实现了标准路基化。将公路简易标志牌更换成铝合金制作的具有反光功能新型标志牌。公路标线也是用瓷饼或油漆制作,美观、耐用,并投资近500万元将国省道全部建成GBM工程。1998年,将公石线46公里建成省级文明样板路并挂牌。达到“开车有安全感、坐车有舒适感、过后有留恋感”的标准。

改革30年,公安公路终于冲出了水患的桎梏腾飞起来。如今公安公路的发展对荆州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化的进展,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基础性作用。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空间也随之不断地向外扩展,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张。公路的发展改变百姓的生活方式。在过去,人们有了钱,大多数都会消费在吃穿上。而现在,交通的发达使得人们的消费结构悄然地从原来的吃穿,转为住和行。特别是“行”,由于公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观光旅游。

汗水与成功相伴,探索和辉煌同行。和谐服务是公路发展的永恒主题,改革创新是公路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和谐服务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公路交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和迈向公路交通现代化目标。公安县公路局积极转变管理模式,2003年他们探索完成了机关、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并走在了湖北省公路行业改革改制工作的前列。由于用传统体制来管理公路存在很多弊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改革现有体制将会面临着淘汰出局的危险,在上级的支持下,他们冲破了观念上的障碍,运用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对全县所有在册的公路人员理顺劳动关系,算断工龄,给予一定补偿金,由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实行身份置换,县局只保留机关和路政执法机构为事业编制,原公路施工、养护和附属单位与机关剥离实现重组合并,组建新的股份公司和民营企业.

他们坚持阳光操作,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职工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进一步完善了各种管理体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事企、管养关系和灵活的用人制度,真正搭建了现代公路高效管理、规范有序的服务平台。他们养护单位企业化、养护生产市场化、养护管理社会化,养护的工效全面提高,公路行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了一个反应灵敏、活力充沛的公路建设运行机制。他们及时调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更经济、更可靠、更安全的公路运输条件。在改革的浪潮中,他们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旺盛斗志,奋力争先,又好又快地推进公路事业向前发展。

30年来,公安公路职工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公路站站房建设成为国、省道干线路上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站房由最初成立时的草壁草盖到80年代的砖墙瓦盖,进入90年代以后,公路局先后投资172万元,有12个公路局站修建了楼房,占公路站总数86%,修建园林式的公路站8个。高场、沙厂、夹竹园公路站建成了省市级文明道班。公路好路率不断上升,干线和干支好路率上升到88%和77%。职工中涌现了严克服宏、吴克松等一批县级劳模和省交通厅财务先进个人鲁子椿,促进了公安县公路局两个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公安县公路局港关汽渡连续32年安全无事故,获得荆州市专业公路渡口“安全先进单位”称号。特别是在1998年,中央决定公安分洪区实施分洪的紧要关头,港关汽渡想方设法确保抗洪抢险车辆畅通无阻。被誉为“抗洪救灾生命之渡”,为全面夺取98荆州抗洪抢险决定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公路通行费收费站坚持开展“文明征费、优质服务”、“为过往车辆和旅客排忧解难”、“五公开一监督”、和“创建文明窗口”等活动,受到了广泛好评,发挥了“窗口”的示范作用,树立了公安公路新形象。2006年公安县公路局油江收费站被评为湖北省标准化收费站示范站,2007年公安县公路局建成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去年12月,交通部李盛霖部长、常务副省长周坚卫视察了湖北荆州市,充分恳定了公安县的公路交通工作,这是对公路交通系统干部职工的极大鼓舞和鞭策。在看到改革30年成绩的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公路交通系统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建设配套资金严重不足;国省干线筹资融资、还本付息压力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和危桥改造的任务艰巨;县局部门预算资金缺口逐年增加;行业监管特别是安全监管仍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隐患。对此他们高度重视,以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8-06-1008:23:27)

蝶恋花

相关文章关键词

《唯有改革活力来》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