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柿子花开

柿子花开

2013-10-25 23:44 作者:平湖可人 阅读量:27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按:本文以柿子花开为线索,塑造了一位勤劳、传统、保守的那个年代典型妇女形象——“贵菊”一生。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布局,描写细腻,使得人物立体,增强了文章可读性。

1971年春天,我插队落户的时候,正是柿子花开的季节,那一年,贵菊刚满16岁。

贵菊是我们村里的一位少女,她的真实名字叫蒲昌菊。但是,大家很少呼唤她的全名,除非生产队在开会的时候,会计才会点到她的真名,因为涉及到个人工分利益,这在当时,比贯彻中央文件都还重要。

贵菊打扮很朴实。高寒地区,她常年穿着一件黑底黄花的棉衣,那黄色的小花,在阳光的映衬下,像一朵朵永远开不败的柿子花,在她身上绽放。

贵菊没有读过书,她向往学堂。贵菊的家庭比较贫困,贫下中农这顶“桂冠”,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好处。寅吃卯粮的事,时有发生。常常在春荒的季节里,家里靠政府的“返销粮”度日。

贵菊上不了学堂,还因为她不该是个女孩。她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她的排行在中间,无论“皇帝爱长子”,还是“百姓爱幺儿”,贵菊都沾不上边儿。更为严重的问题,她不该是个女孩。在这距离县城一百八十多里路的山区里,足不出户的女人大有人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很有市场。

贵菊的父亲有眼疾,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使其父亲两眼总是挂着泪水。“白内障”的毛病,困惑了这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他只能干些简单的活计,挣得与妇女一个等级的工分。贵菊的母亲就更不如人意,哮喘病让母亲终日咳嗽不断,加上抽叶子烟有瘾,最终,贵菊的母亲吐血而死。

我们下乡的第二年,贵菊的哥哥当了兵。在讲阶级成份的年代里,贵菊的哥哥根红苗正,他很容易地进了部队。但是,哥哥当兵的结果,仍然未能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贵菊的哥哥复员后,没有得到“农转非”的垂青,仍然从事农业生产,他安了自己家,贵菊只好和父亲、兄弟相依为命,她变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贵菊无事时,喜欢到知青住的地方耍。她经常靠在我们的门前,看我们淘菜做饭,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贵菊从来不进我们的门。知青有文化,是城里来的人,出身很高贵,这一点,贵菊心里很明白。

贵菊称呼我们,从来都是在我们的姓氏前加上一个“老”字,她不像其他小女孩,一口一个“哥哥”“姐姐”。她觉得她的称呼,既表示对知青的尊重,也表现出自己说话的得体。

贵菊很想学文化。她有时鼓足很大的勇气,要我们帮她计算一月的工分。她把“小满”读成“小寒”,好不容易才歪歪斜斜地写清自己所在家乡的地名。

贵菊从小还患了一种奇怪的病。她有时情不自禁地摆弄自己的花棉衣,好像在清点衣服上那些黄色的小花,到底有多少朵。她有时又直愣愣地望着家门口的柿子树,好像在思索它什么时候发芽,或者开花。贵菊的病,严重的时候,她会不自觉地摔倒。她四肢乱弹,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我们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时,感到非常的害怕。后来,大家也习以为常,特别是贵菊的家人,好像视而不见,司空见惯一般,让贵菊自然恢复常态。

后来,贵菊的病一天一天加重,村里的人说她患了“羊癫疯”。“不治之症”这个罪名,让贵菊一生看不到希望。贵菊仍然一天一天地干着她的活,她没有指望哪天是她出头的日子。她不但白天挣工分,劳动之余,还得砍柴挑水,烧火做饭,默默无闻地承担着家庭的重任。我们下乡的第三年,贵菊的母亲因病去逝,这让贵菊身上的担子更加沉重。她不但要照顾年迈的父亲,还要抚育幼小的兄弟,贵菊变成了这个家的“母亲”。

“之子于归”。贵菊很快到了出嫁的时候。她不愿意离开这块生她养她的泥土,她留恋门前的柿子树,冬去春来,她看到它开花结果,看到黄橙橙的柿子挂满枝头……

贵菊20岁那年,嫁给了一个石匠。据说这个石匠很能干,整天靠打石头为生,一天下来,可以打錾出一口石水缸。又说这个石匠身体很健壮,砍柴挑水,烧火做饭不在话下……石匠的优点很多很多,反正让村里的人艳羡了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那些“待字闺中”的山村少女。

再后来,我们都回了城。有一年春天,在柿子树开花的时候,生产队的乡亲告诉我们,贵菊旧病复发,不幸掉到水池里淹死了。

草青草黄。我们离开山里已30年。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都好吗?贵菊坟前的树,一定很高了,我想,那一定是一棵亭亭玉立、枝繁叶茂的柿子树吧,它应该在春风的吹拂下茁壮成长。

秋天的童话

相关文章关键词

《柿子花开》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