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韩信的见识

韩信的见识

2013-10-25 20:13 作者:秀芙扬 阅读量:29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按说以韩信的军事智慧,无论武涉的分析,还是蒯通的良言,都是能通晓明白的,但最终走向他个人的悲剧,还是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漂母的感恩,对当年摆跨的少年以德报怨。

帮布衣天子刘邦取得取下,被后人评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不仅是当初的风云人物,也是中国汉代以后的文化名人,有关他的成语就有很多,比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比如跨下之辱;一饭之恩;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

韩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事家,他的不朽的战功已经是不容争辩的神话。作为统帅,他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灭代、破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十面埋伏,全歼楚军,连一代霸王项羽也仰天悲歌“可奈何,奈若何”。他的军事生涯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争锋。

但韩信不是一个政治上的高人,在一些历史的机遇面前显得愚蠢不堪,终为拥有最毒妇人心的吕后所杀,究其根源,是他的见识所致。他不能算是一个明白人。

早年间,他穷困潦倒,完成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前的考验,无论在项羽军中,还是刘邦的部队里,他都有极强的上进心,显得鹤立鸡群,卓而不凡。而且能在刑场上当着滕公夏侯婴的面成功实现自救,又在刘邦的老伙计萧何面前把自己的优秀表现出来,让自己金子的光芒最终晃到了老板刘邦的眼睛。于是将台高筑,统兵百万,纵横四海,威震天下,人生的得意与辉煌铺展开来,何其雄哉!

但是,就是在他事业的巅峰之上,刘邦迫于形势封之为齐王之时,他没有认清形势,犯了糊涂,当时项羽派出了一个相当明白的人叫武涉,其人应该算是一个顶级的说客,(不亚于当时的郦食其),已经给韩信分析了当时刘、项、韩三方的关系,可谓是一针见血,洞若观火,再明白不过了。可是你看看韩信是怎么说的。他说,(当然也是一句名言了):“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向项羽的代表表明了对刘邦的忠诚,当时要是萧何在场就好了,要是刘邦在隔壁偷听就更妙了,可是没有,这些真心话武涉是不会跑去告诉刘邦的。

另一个明白人叫蒯通,用神秘的相面术来劝说韩信,完全是站在韩信的立场上帮他出主意想办法,这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人,无奈韩信的政治智慧还在幼儿园里,一直到想起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才去寻找后悔药。见识得太迟了。

当初刘邦问他能带兵多少,他很自信的说多多益善,结果刘邦肯定是被伤了自尊的,好在韩信反应够快,忙道“陛下善将将”,从职称上对刘邦越级提拔了一下,那是小聪明。

按说以韩信的军事智慧,无论武涉的分析,还是蒯通的良言,都是能通晓明白的,但最终走向他个人的悲剧,还是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漂母的感恩,对当年摆跨的少年以德报怨,对刘邦知遇之恩的回报,都让他显得可爱了不少,这样的人如果能够治理天下,想来也不应该是一个暴君吧。

要是韩信有一点曹操的人生理念,刘邦能不能坐天下还真是一个问题。

历史不能假设,所以我们送给韩信一声叹息吧。

相关文章关键词

《韩信的见识》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